当前位置: vista >> vista发布历程 >> 爱她就给她砸钱的正确用法,只有一个
我曾经一度以为,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从他变得越来越“抠门”开始的。
就像Vista小松菜奈去年双十一还下单付款一气呵成,今年却开始跟全办公室灌输“不买立省百分之百”的经验。
本以为年轻人在花销上变得精打细算,是因为终于发现了赚钱有多难——
直到看见最近走红的藏族小伙丁真,用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给爸妈买了洗衣机和电动车,才发现那些省钱的举动背后,往往都藏着“大手大脚”的灵魂。
此前我们就“你给身边的人花过什么钱”做了一个征集。结果也发现读者们虽然对自己扣扣嗖嗖,给身边的人花钱却理直气壮的很。
一位网友给出的理由让人印象尤其深刻:
“我是个俗人,金钱就是我表达爱意的最好方式。”
01
“就喜欢看我妈
跟邻居炫耀的样子”
从层出不穷的偶像剧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年轻人,早已经对于“爱你就为你花钱”的霸道总裁戏码嗤之以鼻;
但并不代表,他们能够抵挡住让自己成为霸总的诱惑。
而不管是“霸”还是“总”,主要都体现在花钱的爽快上——
无论是省钱给朋友买下对方心仪已久的演唱会门票,还是心甘情愿地在爸妈身上用掉年存款的2/3。
几个月前的热播剧《以家人之名》中,从国外回来的贺子秋给爸爸买了潮牌新鞋,给妹妹买了名牌包,自己却穿着开线的T恤。
本以为这纯属是影视作品中老掉牙的艺术加工,没想到现实中的例子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送人的东西普遍比自己用的高上好几个档次,只是基本操作;
平时吃面连加个鸡蛋都要犹豫再三,但如果是给妈妈买高档护肤品的话,花掉几万块也是没有问题的。
“别拦着我花钱!”你有时候也想不通,为什么年轻人一边高喊“对自己好一点”的宣言,一边明目张胆地演示什么叫“口是心非”。
明明自己还过着打工人的生活,却在给家人花钱这个领域达到了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境界。
“我买了!”有读者回忆,自己被公司外派的迪拜出差,老板给了美金的生活津贴;
逛着全世界最大的商店,却硬生生连包椰枣都舍不得买,回家全部换成人民币,交给了从小把自己带大的姥姥。
还有人仅仅因为在回家吃饭时,偶然听爸爸抱怨了一句家里的洗衣机不太好用,转头就去网上下单了2万块的进口货。
至于家里旧的那个呢?当然搬来自己用啦。
一个很容易被总结出的规律是,似乎随着年龄的增加和工资的稳步递增,这种奇妙的花钱冲动也会更加强烈。
如果说领第一笔工资时买的礼物,还带着点“钱都没捂热乎”的心痛,那么攒了几年家底之后付款时的干脆利落,让人从里到外地体会到了“有钱真好”。
之前杨超越曾经在综艺节目中谈到,自己宁可”勒紧裤腰带“,也要实现买房跟家人一起住的梦想。
而有时候,那种快乐不仅在于付账时的豪迈,甚至更在于给了对方一个“吹牛”的理由。
一位女网友说,花了3万带着全家人出国邮轮游的体验固然很爽,但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还是看到爸妈在回来后用各种方式跟他们的同学邻居兄弟姐妹炫耀的样子。
而随着一部分开始结婚生子并走向人生下一阶段,这种“苦了我一个,幸福全家人”的行为更是升华到了新的高度。
每个曾经怀疑那些花钱鸡娃的父母是不是被下了蛊的人,最后都难逃“脸被打肿”的命运。
《小别离》剧照。有妈妈连元的健身房都没舍得续费,却能毫不犹豫地为女儿报了1万元钱的兴趣班,还觉得自己赚大了;
而编辑部的某位男同事,结婚之后更是迅速对机械键盘、潮牌球鞋丧失了兴趣,转头把热情投入到了对买车的狂热研究当中——
从老婆喜欢什么颜色,到车内布局是否适合带婴儿出门,甚至方不方便在早就看好的幼儿园附近找到停车位……
只留下办公室里还没刚毕业的实习生们投去疑惑的目光:“难道人一过25岁,就没法靠花钱满足自己得到快乐了吗?”
02
给在乎的人花钱,
到底有多爽?
当然,如果你真这么想,就太小看这些踩在成熟门槛上的年轻人了。
与其说给别人花钱是丧失自我,倒不如说是随着能力的提升,他们越来越感受到了“承担责任”的乐趣。
有位读者提到自己正在攒钱给姐姐打HPV九价疫苗,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份礼物,也是自己保护姐姐的方式。
而更多时候,仅仅是看到对方收到东西时平静中透出的满足,就已经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成就感了。
op_p很有趣的是,当大家在别人身上花钱时,对于“性价比”的考量偶尔是失效的。
给自己买东西是想的是值不值得、用不用的上,一旦对象变成家人、伴侣或朋友,却往往只有一个标准:最好的。
比如因为家里条件不好,从小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即使工作后手头宽裕了,也从来不敢乱花钱;
但却愿意给还在上学的妹妹买一大堆“华而不实”的漂亮衣服和进口零食,只为了弥补她童年乐趣的缺失。
而更直白的例子则是——有网友坚持要给已经80岁的外公买了最新款、功能最全的智能手机。
在谈及这件事时,他也承认外公做了一辈子农民,很多功能可能不会用也用不上;
但还是觉得“这是他拥有的第一个手机,希望能够带给他最完美的电子产品体验”。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种心态,那么大概是“我爱的人配得上最好的东西”。
或许积累了更多生活经验之后,越发觉得愿意为某个人的生活提供实实在在的东西,比什么浪漫的语言都更加重要。
也正因如此,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人的消费观念也会悄悄发生转变。
有人即使工作再忙,每年也要坚持带着全家人出去旅游一次;
而很多把“打车省钱又自由”挂在嘴边的人,更是一结婚就毅然决然地投入到了买车大军的怀抱。
不少人是在正式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之后,才知道给在乎的人“肆无忌惮的底气”这件事有多么诱人。
就像网上曾经有人提问“出租车又便宜又方便,为什么还要买车”,评论区赢得最多赞同的回答则是——开车能带来属于成年人的自由。
这种自由不是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的随心所欲,而是能让生活远离不确定性的能力。
如果说20岁出头的年轻男生是把汽车看成一个大玩具,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odm.com//mjccby/26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