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支气管扩张专科治疗医院 >> 支气管扩张预防 >> 医院重症医学科成功开展首例支
SHOW
医院重症医学科成功开展首例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
黄建,男,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长期从事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医院进修学习。擅长多发伤、重大外科手术术后管理、重症感染、各型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等重症患者救治,熟练掌握经皮螺旋气管切开术、呼吸机的应用、深静脉置管术、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PICCO检测术、床旁血液净化术等。
肺泡灌洗,发挥关键作用
近日,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一名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急性加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合并胸腔积液的73岁的维族女患者阿依汗。患者五天来气短、呼吸困难逐渐加重,出现肺性脑病症状,随时危及生命。必须立即解除呼吸道梗阻症状,因患者痰液多,吸痰管下插深度无法将深部痰液吸出。接到值班医生汇报后,黄建主任决定行施行肺泡灌洗术,经过细致准备,在内镜室配合下成功为患者施行肺泡灌洗术,冲洗过程顺利,清除了小支气管痰液,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明显改善,二氧化碳分压指标好转,此项技术系医院重症医学科首例。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在重症医学和急诊抢救时可以清除顽固性肺部感染患者气道内潴留的痰液,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持续和支气管扩张状态下痰液多不易吸出时,肺泡灌洗术可以起到关键性保障作用。
技能援助,厚植重症思维
来援疆之前听上一批的援疆同事介绍急诊和重症医学科的运行情况后,黄建主任思考如何才能有效提升急诊和重症医学科技术水平,带着思考来他到医院急诊和重症医学科。他有两个突出的感受,第一是硬件设施齐全,具备电除颤仪、洗胃机、纤支镜等,医院的标准;第二是部分重症常用仪器、技术没有常规化开展,重症专科技能有待提高。他意识到,对急抢救仪器性能的不了解限制了他们常规化开展救治项目。通过实地考察,他以“技能援助”为核心,以教学查房为抓手,用“解码新技能”“厚植重症思维”两步走的策略,把重症医学科的专医院的管理技能传授给当地同行,进一步发挥“传、帮、带”作用,践行变“输血”为“造血”的理念,提升危重症患者救治水平。一位COPD患者因为双侧胸腔积液,呼吸急促且氧合指数较差,床位医生知道应该实施胸腔穿刺,但是他并没有独自实施过这样的操作。黄建主任知道后,详细地讲授了胸腔穿刺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然后手把手地带教。随着导管里流出了积液,患者的呼吸渐渐平稳了,床位医生感到非常有成就感和获得感。随着新的仪器和技能不断“解码”,黄建主任结合具体案例逐步传授重症临床思维的观点。他说的最多的是“不能只看书本的标准化要求,一定要制定患者的个性化目标”,针对每一个重症患者的身体条件、疾病状态和对治疗反应的不同程度,应该制定“个体化”治疗的策略,保护患者机体避免收到“再损伤”的效应。在医院举办昆山第四批中期轮换援疆专家“师带徒”拜师仪式上签约的二名徒弟认为“听黄建主任的课,通俗易懂接地气,对我们帮助很大。”
师带徒签约及巴扎义诊庚续传承,谱写援疆人生
援疆对黄建而言,是一种特殊的情怀。他的父母亲都是六十年代的援疆人,在那个百废俱兴的年代,他们为新疆的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黄建在新疆出生长大,毕业于新疆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他知道父母亲在最青春的年纪选择援疆,而他认为趁着年轻要去闯世界,于年入职医院。在昆山工作的17年间,他见证了这个江南小城经济的腾飞,也见证了重症医学的飞速发展。然而行万里路后,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已近退休年龄的黄建主任又经常惦记着新疆那片土地和那里的人民。他希望把自己这些年的所学所得回报家乡的人民,他抓住援疆的机会重回故里,他要为魂牵梦绕的新疆人民奉献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急诊与重症救治水平。眼下在阿图什的气温已接近零下十度左右,黄建主任和医疗队员每周六定时前往哈拉峻乡、吐古买提乡、格达良乡等阿图什最远的几个乡镇卫生院、巴扎(集市),开展巡诊义诊。他们冒着严寒,驱车余公里,把健康送到农牧民身边,让农牧民朋友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昆山援疆专家高质量的医疗健康服务。在巡诊期间,他积极参与团队MDT诊疗,会诊疑难病例;他深入当地卫生院病房开展教学查房,详细询问住院患者情况,仔细对重症患者查体;他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为基层医生讲授疾病的诊断依据、病例特点、治疗原则要点。在哈拉峻乡卫生院住院病房,一位70多岁柯尔克孜族大爷因反复咳喘10余年加重一周,治疗效果不明显。黄建主任仔细听诊、查看医技检查报告,对诊断、吸氧流量和用药提出调整意见。随后指导患者咳嗽、为护士演示正确拍背协助咳痰,患者即刻咳出大量黄脓痰,咳喘症状随即得到改善,柯尔克孜族大爷感动的竖起大拇指连声说着亚克西!
下乡义诊
黄建是昆山市第四批中期轮换援疆医疗队中唯一的重症医学专业的队员。他留给大家的第一印象是朴实、踏实,同时又能在他身上感受到一种甘于奉献的精神和一种强大的力量。他在奉献中忘我,用精湛的医术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再次踏上新疆这片土地,他是追寻了父辈的足迹,续写家族援疆情,为祖国的援疆事业倾注最大的力量。对于重症医学科收住的每位患者,黄建要求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在科室群上传病情信息,他会根据患者病情,及时为大家讲解相关疾病的治疗及护理重点,不论多晚他都会耐心回复,不论什么时间遇到突发事件,他总是随叫随到,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科室年轻医生和护士经常问他这么拼不累吗?黄建主任却经常说自己年龄大了不需要太多睡眠,科室有需要抢救的重病人一定要通知他。黄建主任表示他要在一年半宝贵的援疆时间里尽量看更多的重症病人、走更多的偏远乡村为更多农牧民巡诊,他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追寻父辈的足迹,续写家族援疆情。
作者:张志豪
校稿:付天一
编辑:付天一
复审:刘建平
终审:钱振强
往期推荐
医院完成首例乳腺癌根治三维重建
到阿图什最远的乡镇去,把健康送到农牧民身边——昆山市第四批中期轮换援疆医疗队持续开展巡诊义诊活动
善者不来,来者不“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