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世》的团队又拍了一部9.2分的纪录片。

不放过相较于此前热度极高的《生门》《人间世》,这部《人生第一次》的讨论度似乎小了不少。

同样是催泪的纪录片,这届观众接受了两季《人间世》的冲击之后,再看到这类以普通人的真实人生为卖点的片子确实很难再提起兴趣。

更何况,《人生第一次》的第一集和第二集,讲述的是出生和上幼儿园的故事。

这些“第一次”虽然感人,但其实在此前的几个热门纪录片里都有涉及,难免少了一些惊喜。

直到我看到第三集。

山那边的诗

故事的第三集,镜头被聚焦到了云南的漭水镇,这里的孩子,多半是留守儿童。

他们从不同的村小毕业来到漭水中学,将在这里体验人生的第一堂诗歌课。

听起来是不是很理想主义?

谈到留守儿童,一些人的脑海里会迅速浮现几个形容词:贫困,腼腆,勤劳,乖巧或者是叛逆。这是普通人眼里,留守儿童最普遍的标签。

这样的孩子需要风花雪月的诗歌吗?还是物质上的资助会来得更实际?

这是很多人听到要把诗歌课作为这个山村中学必修课的第一反应。

但诗歌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呢?

纪录片里教孩子们写诗的公益机构叫“是光四季诗歌”,4年前,它还只是云南漭水中学一堂刚刚起步的校园诗歌课。

课程推行一年后,漭水中学校长于春云告诉发起者,以前不服管教的小孩自从学会了写诗,很少去砸玻璃了。

于是又一年后,是光把“会写诗的孩子不砸玻璃”定为机构的slogan。

从那以后,诗歌成了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生活的一部分。

《人生第一次》第三集开篇的第一个主人公小锁,就是其中的一个。

小锁今年12岁,性格腼腆,最好的朋友是家里的那头牛。

因为要去镇上上初中,山路遥远,他没法每天回家,只能住校。“集体生活,是一种什么生活,一个人放牛的他,完全没有概念,”

在班上的同学里,他个头最小,也不爱说话,总是跟在人群最后面。

某天,老师带着他们去校外采风,作为他们的第一次诗歌启蒙。

课堂上,她教大家如何去观察大自然,倾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很多同学都在那堂课上分享了自己写的诗歌,可是直到这堂课结束,小锁也没能写出自己的第一首诗。

周末回到家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小牛出去吃草。

上完第一堂诗歌课,大山里的景致在他眼里忽然变得不一样了。

回到熟悉的环境,陪着心爱的小牛,小锁第一次打开了自己内心的锁,写下了人生的第一首诗——

“小牛”“家”“阿爸”,这些并不优美的遣词造句,却是小锁第一次试着吐露心里的秘密,关于爱与陪伴的秘密。

那些读着这首诗的观众,就像欣赏曾经火遍互联网的“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一样,感叹于孩子们细腻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力——

雨是乌云和白云结婚洒下的喜糖;

宇宙起源于一个生气爆炸的烟花;

我和小牛是彼此唯一的朋友。

透过这些质朴又动人的小诗,人们仿佛能看见孩子们自由而浪漫的灵魂,即便是大山也无法阻隔。

大家发自内心地赞美这些作品,言语之间都是对他们灵气的欣赏,无关身份与地域。

这可能是这么久以来,这群孩子第一次被单纯地从普通孩子的角度去审视。

当镜头对准他们,是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odm.com//mjccys/2639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