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vista >> vista评价 >> 你可以永远相信奥运老将Vista看天下
昨天在百米半决赛上跑出9.83秒的苏炳添,马上就要32岁了。
如果以田径运动员的27-28岁的黄金年龄来衡量,已经超龄了四五年。
第一个到达终点后,他扎起马步,浑身肌肉暴起,充满着战斗的力量。
看到电子屏上的成绩,双拳举高身体后仰,又发出了一声响彻场馆的呐喊。
“奇迹”没有再次发生。在一个小时之后的决赛中,苏炳添的成绩是9.98,排名第六。
赛后他表示没有遗憾,“确实是我最真实的水平了”。
不知怎么,我突然想起了《海贼王》里的白胡子。那个曾经被誉为“世界最强的男人”,年迈时需要全身插着点滴和氧气管度日。
但依然在面对海军包围时决意留下死战,只有一句话展示了全部的孤勇:“我是旧时代的残党,新时代里没有载我的船。”
01
还记得奥运会刚开始时,几乎所有人都在为后起之秀们欢呼;
但随着赛程过半,反倒是老将们一次次赚到了观众的眼泪。
老将们的故事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性——
没有太多属于年轻人的意气风发,甚至充满了失败、迟疑,和踉踉跄跄。
昨天刚刚在女子铅球比赛中夺得金牌的巩立姣,参加过四届奥运会。
在北京、伦敦奥运会上分别获得了季军和亚军,但却从来没获得过相匹配的荣耀和肯定。
两块奖牌都是对手违禁,她才在赛后以递补的方式获得;
甚至都没机会站上领奖台,还被不少人看做是“最强捡漏王”。
直到年,巩立姣终于在田径世锦赛上拿到了自己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谁也没想到,这梦寐已久的冠军却成为了下一个“诅咒”。
赛后有人指出,当时国外的两名铅球名将都因为生育没有参与这个赛季。
无论巩立姣心里多期盼着一场真正的强者较量,但“幸运”这口大锅就这样再次砸在了她的头上。
命运多讽刺,拼命拿这块金牌,原本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
最后冠军是拿到了,却把她向“捡漏王”的方向又猛推了一步。
可人生对巩立姣的无常对待,至此还没有终结。
时间默默走到了年的里约奥运会,那场对于她来说“噩梦般的比赛”。
那年巩立姣27岁,是一个女子铅球运动员最黄金的年龄。
就在奥运会之前的两个月,她还投出了20米43的个人最好成绩,也是当时的世界最好成绩。
在后来的回忆中,她说自己当时“离奥运冠军只差一场比赛”。
“我甚至无数次在心里排练过,自己身披国旗绕场一圈的样子。”
但在万众瞩目的比赛现场,巩立姣第一投只投出了18米97,几乎算是提前宣布了冲金的失败。
她的腿像是灌满了铅,“那场比赛就想赶紧结束,每投一个球都是煎熬”。
下一次奥运会是4年后(结果是5年),这几乎意味着巩立姣已经没机会再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返回驻地的大巴上,她默默对自己说:“醒醒吧,都结束了,你是第四。”
很长一段时间里,巩立姣都陷入抑郁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甚至曾经在众人面前痛哭,但最后还是走出来了。
年底,她作为嘉宾参加了北京体育大学主办的一个演讲节目。
在台上放出豪言壮语:“我,巩立姣,就是冲着年东京奥运会女子铅球冠军去的!“
那时还没有人能想到,这场冲刺会被再次推迟整整一年。
我们也不知道,巩立姣是以怎样的心情和毅力撑过这一年的。
但昨天过后,她终于在32岁拿到了这块金牌。
不是递补,也不是捡漏,而是她期盼已久的那种,“百分之百的金牌”。
跌倒、再爬起,这不仅是巩立姣的路,似乎也是每个老将的必经之路。
苏炳添也曾经在28岁的时候想要退役,因为觉得到了这个年纪,“已经没办法让自己的成绩更进步了”。
他一度把跑进9.90秒的希望寄托给下一代,希望能以教练的身份完成这个心愿。
可最终还是以运动员的身份重回赛场。
没人能够安稳地立于不败之地,这是竞技体育最残酷的地方。
但这同时也是它最迷人之处,永远别觉得你已经冲到了极限。
就像巩立姣,终于完成了那个5年前在心里演练无数遍的动作——身披国旗,绕场一周。
也像苏炳添,31岁时跑得比27岁更快。
02
“战胜挫折和岁月”,或许是老将们的故事中最动人的部分之一。
人们赞美他们的坚持,却往往忽视其中的代价。
就像今天,无数人都在转发苏炳添重回赛场时的那几句“我觉得我真的还可以跑诶。”
但从下决心到破纪录之间,他其实走了一段颇为漫长的路。
年,苏炳添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大突破,多次跑进了“十秒大关”。
但紧接着就在某次训练中腰部严重受伤,“差点废了”。
这次受伤让他缺席了多个世界级大赛,日常的训练也无法正常进行。
更深的影响来自于心理:“我怀疑我的速度会不会没有了?毕竟太久没有参加过比赛了。”
就算老将们再怎么拒绝向时间屈服,岁月依然在他们身上汹涌流逝着。
身体的机能已经在走下坡路了,手中能抓住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曾经是横空出世的“百米飞人”,如今眼看着比赛名单上都是00后,只有自己一个80后;
这个年纪别提什么突破了,“就连重回巅峰都很难的”。
刚刚夺得跳水女子3米板的施廷懋,21岁才入选国家队。
而今年她已经30岁了,东京奥运会几乎是她最后一次机会。
因此,在得知奥运会因为疫情而延期一年的时候,施廷懋遭受的心理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
她后来在采访中说,“当时越怕越要跳,越跳越害怕,觉得任何人都能赢我。”
“放平心态,享受比赛”说出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
尤其是对于即将走向职业生涯下坡路的老将来说。
最严重的时候,施廷懋甚至要在身上绑陆上训练时才会用到的保护带。
“就这么硬着头皮跳,劝自己再多跳一次,再多跳一次,这样撑过每一天的训练。”
同样背负压力上场的,还有举重队被称作“军神”的吕小军。
他在包括伦敦奥运会在内的国际赛事中拿到了很多块金牌,却偏偏对里约奥运会那块银牌耿耿于怀。
在比赛中,吕小军跟哈萨克斯坦的选手举起了一样的重量。
但是因为对方体重更轻,他最终只获得了亚军。
人的心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平和——这在竞技体育的领域,常常是不成立的。
运动员的巅峰时期很有限,老将们的机会更少,往往也就更紧绷、更想赢。
但又好像不仅仅是为了赢。
吕小军在里约之后原本已经打算退役,但却决定再战一次。
比赛前有节目请到了他的家人,他在连线时对女儿说,“爸爸16年(里约奥运会)的那块金牌马上要拿回来了。”
吕小军的妻子和女儿。
苏炳添在奥运会前调整了跑百米的节奏。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方式,还是跑十秒零几的话,有什么意思呢?”
老将们的目光锁定的终点当然是成绩,但那不过是所追求之物的具象体现。
当观众不再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名次、冠军之上,反倒更能看懂他们的执着。
更重要的东西,早已超越了“赢”与“输”本身。
不过是要证明自己踩在时间的洪流中,还能逆着方向再走一步。
03
被时间狠狠冲击的不止是老将们。
前几天我还跟朋友开玩笑说,看了东京奥运会才发现自己不再年轻了。
00后们在赛场上大放异彩,而自己小时候看到那些小将已经变成了老将。
里约奥运会上狂卷四金一银的“核少女”莱德基,这回拼了命才拿到一个米自由泳金牌;
那句解说让很多人都哽咽了:“我从来没有看莱德基这样流过眼泪。”
40岁的波尔,对手从“双子星”到“二王一马”,再到“龙獒蟒”三巨头;
这回在1/8决赛中就输给了郑荣植,可还在打。
上周马龙卫冕冠军的时候,也有不少人对着新闻里“老将”两个字晃了神。
喊“小奶狗”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他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迈入了33岁的门槛。
在男乒决赛夺冠后,不少人还翻出了年世乒赛后的一段采访。
马龙在打败樊振东后说,“今天幸运的是我赢了,但我相信未来是他的。”
这次又打了樊振东一个4比2,有人调侃他“说话不算话”。
但也能从中看出别的,比如老将们的形象少了悲壮,而是多了自信、野心和突破自我。
“在东京奥运会之后要退役”的传言遍地都是,但马龙自己可从来没说过。
他说的是:“中国运动员30岁以上的还是比较少,希望自己能做好一个典范。”
巩立姣被记者问到以后的打算,先是回答“如果以后不练了,可能就减肥,然后结婚生孩子。”
但紧接着把手一挥:“嗨,我就那么一说。”
没想到,在这个处处都是年龄焦虑的时代里,本来最容易被认为是吃”青春饭“的运动员们反而成了精神锚点——
就算年龄真的成为了障碍,也要尽一切努力打破它。
巩立姣在采访中,频频谈到体力和技术随年龄变化的影响,以及如何调整;
苏炳添成绩遇到瓶颈时也没有一味苦练,而是请了生物学专家,研究、纠正自己的技术动作细节。
随着竞技体育对于训练方式的改进,运动员的“黄金年龄”几乎必然会变得越来越长。
但更重要的,是老将们为了不向岁月屈服而做的努力。
当然,年轻健康的身体永远都会是运动员们最大的优势。
再坚韧的运动员也总会在越过某个年龄界限后逐渐退步,直至离开赛场。
施廷懋站在领奖台上时,流着泪说这恐怕是自己最后一届奥运会了;
但她又说,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也能创造出像在跳板上一样的辉煌。
46岁的丘索维金娜在反悔无数次后终于退役,也有过类似的表述:
“除体育之外,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而我应该去做这些事。”
只是看着这些老将们,我越来越有一种强烈的感受——无论是在赛场上还是在赛场下,他们都能活出令人羡慕的样子。
所以在那一刻到来时,也不必替他们惋惜。老将们没有离开赛场,只是更换了赛道。
那么最后,想把一句话送给每位曾经在赛场上坚持过,或者还在坚持的运动员。
这句话很适合他们,也适合每一个觉得自己“老了”的普通人。
“时间不会优待任何人,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时期开始走下坡路;
但如果前方是下坡路,那往下走,也是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