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支气管扩张专科治疗医院 >> 支气管扩张治疗 >> 名医录丨国医大师洪广祥我治支气管扩张等肺
无论处于缓解期,抑或急性期,痰浊壅肺均为本病常见证候,又因其极易热化而引起疾病急性加重,出现咳嗽频繁、黄痰增多、反复咯血等症,且本病为经年宿疾,痰湿深伏不去,久郁必化热。
因此,痰是本病诸证中的主要矛盾。对支气管扩张中痰的脉诊,洪教授颇有心得。通过对大量临床病例进行观察,洪教授发现支气管扩张患者多呈现右寸脉细滑、右关脉弦滑。右寸候肺,脉细可知其素体气阳虚弱,脉滑提示痰饮伏肺;右关候脾胃,其脉弦滑提示脾虚痰盛。脾虚生痰,其痰多为湿痰,色白而黏。支气管扩张缓解期患者的痰液多以白痰为主,或黄白相兼,急性加重(合并感染)时则出现黄脓痰增多。但通过仔细观察可发现,其先排出者常为黄痰,后排出者为白痰,提示支气管黏液腺分泌物增多形成白痰,但因支气管阻塞,痰质黏稠、排出不畅,郁而化热,故致生黄痰。因此,洪教授认为黄痰仍属湿痰,而湿痰为阴邪,由脾气虚或气阳虚所致。在本病的临床治疗中,西医以积极抗感染作为主要措施,中医以祛痰、化痰为法,力图减少和控制痰量,但均效果欠佳。洪教授认为湿痰的治疗仍应遵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则,强调温化痰饮,首选苓桂术甘汤,重用茯苓。本方主要药物的常用剂量为:云茯苓30g,桂枝10g,白术10g,炙甘草6g临证时,洪教授还十分重视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如支气管扩张患者出现痰量骤然减少、痰难咯出、胸闷气憋加重等表现,则提示可能存在痰浊壅塞气道。此时极易出现郁而化热,若不立即涤痰、豁痰,疏畅气道,则短时间内可诱发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因痰浊稠厚,壅塞气道,易成老痰、顽痰、积痰,故非常法所能取效,必涤之、消之。洪教授常选用千缗汤、桔梗汤、礞石滚痰丸,或经验方蠲哮汤(葶苈子、青皮、陈皮、牡荆子、鬼箭羽、槟榔、生大黄、生姜)等治疗。2.活血行瘀,用药宜温支气管扩张患者常常兼夹瘀象,如咯血色暗红或有紫暗血块、面色晦暗、唇暗、胸隐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点、脉细涩等,但许多医家常因见咯血而避用活血化瘀药。洪教授则认为应当在处方中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尤其在缓解期,未出血或少量出血时,可以化瘀生新,改善局部循环,既有利于改善病情,同时又可减少出血。其关键在于选择时机,合理用药。洪教授告诫,选方用药宜温不宜凉,常在各型用药中加入田三七粉(冲服)3g、茜草根15g、花蕊石20g、炒蒲黄(布包)15g、白及30g等具有活血、止血双向调节作用的药物。其中白及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功效,为治疗血证、疮疡之圣药,《本草备要》谓其能“补肺,逐瘀生新,肺损者能复生之”。缓急防变,宜早宣散通常认为,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常等均可诱发支气管扩张。据我们的临床资料,本病由外感六淫诱发者占2/3(65.92%),为首要诱因,其中外感风寒则是最常见诱因,占外感六淫的70.0%。提示本病的发作与患者气阳虚衰的内在因素关系密切,也与寒邪伤人途径多端有关。如冰啤酒、饮料的大量饮用,易中伤脾阳;长时间处于低温空调环境,易损伤肺卫之阳;着装露脐裸背,则外寒易入任脉、督脉,伤耗元阳。但本病急性发作时,不少患者却并未出现头痛、鼻塞、身痛等外感症状,而仅有咳嗽、咯黄痰,或咯血、气促等症状加重。洪教授认为,这是由于患者气阳虚弱,卫外之气不固,风寒直中手太阴肺之故;在辨证时,可将右寸脉浮作为判定外感寒邪的依据之一。风寒外感证的治疗关键在于温宣、温散。通过温散,可以迅速解除标证,同时使郁热(寒包火)得以透泄,从而可阻断病情进一步发展。洪教授临证常选用经验方温肺煎治疗,其基本方药为:生麻黄10g,细辛3g,法半夏10g紫菀10g,款冬花10g,生姜3片矮地茶20g,天浆壳15g风寒束肺证候较重者,可合用或改用小青龙汤加减;外有表寒,又见阳虚内寒者,可合用益气护卫汤,或芪附汤;如白痰多,可合用苓桂术甘汤;如痰出不利、气道壅塞,酌加桔梗汤、千缗汤、蠲哮汤等;如发热,则不问寒热,均可加小柴胡汤(其中北柴胡常用15~30g)以退热。寒郁化热是本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故洪教授喜加麻杏石甘汤,或改用厚朴麻黄汤以清泄郁热。依据邪热的程度,还可适当选用黄芩10g、白毛夏枯草15~20g、金荞麦根15~30g、败酱草10~15g等泄热之品。洪教授认为,支气管扩张急性期使用温散法机会颇多,也宜早用,否则外寒积久不散,易从体表而渐入里,直至深伏肺脏;切忌寒凉敛镇之品,以免邪遏肺气,致久病不愈。郁而化热,温清并用虽然洪教授强调“治肺不远温”,但并非刻板地使用温法,而是在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下灵活使用。本病患者痰壅气道,极易郁而化热,且风寒外侵,常有寒郁化热之变,约有71.11%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化热征象;患者长期忧思不解,易致心肝火旺;嗜肥腻厚味及烟酒,日久亦可化热生火。因此缓解期、急性期的支气管扩张患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郁热征象。临证时,洪教授十分注意温清并用,且注意温散与泄热药物之比例,依据寒热的不同程度进行调整。在缓解期时,洪教授处方中通常温性药物占七八分,而泄热之品仅需一二分。洪教授常在甘温补脾法、益气温阳法、温化痰瘀法等基础上酌加黄芩10g、白毛夏枯草15~30g、金荞麦根15~30g、败酱草10~15g等清热之品一二味。在急性加重期,由于外感寒邪是最为常见的诱因,故洪教授十分强调温散法的重要作用,存在寒郁化热时,加用泄热之品也仅一二分。在众多寒凉清热之品中,洪教授最喜用生石膏。该药虽属寒凉药,但与其他苦寒清热药不同,其味辛甘性寒,辛能散,甘能养,寒能清,为清解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邪在卫分时亦不忌用。咯血是支气管扩张的最常见症状之一,多标志着病情加重。从临床观察可知,其病因多与火盛有关,即与肝火犯肺、心火炽盛、痰热壅肺等关系密切。痰热壅肺证也是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期的常见证型,此时患者临床可见咯大量黄黏稠痰、咯吐不爽、胸闷气憋、口干口苦、咯血及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表现。依据《素问·玉机真藏论》中“热者寒之”“急者缓之”等治则,咯血及痰热者皆宜清,不得用温药,否则可能使病情恶化。医案例举杨某,女,35岁。初诊日期:年4月13日。患者于3岁患肺炎后经常咳嗽,常遇寒而发作,但少有咯血,医院经CT检查确诊为双下肺支气管扩张。近3年来病情加重,急性加重次数明显增多,常需静脉使用抗生素治疗,平均每年4次,就诊前1周亦曾经抗生素治疗。刻下症见:咳嗽痰多,痰白黄相兼、质黏稠,每日30余口;口干,纳差,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大便稀溏,每日1~2次;舌质暗红而嫩、苔白腻偏厚稍黄,右寸脉细弦滑、右关脉弦滑。证属:本虚标实,以肺脾气虚、宗气不足为本,痰浊阻肺为标,且有郁而化热之象;治以甘温补脾、涤痰清热、祛瘀消痈为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合芪附汤、薏苡附子败酱散、大黄牡丹皮汤出入。处方:生黄芪30g,西党参30g,白术15g炙甘草6g,北柴胡10g,升麻10g陈皮10g,当归10g,熟附子10g败酱草l5g,薏苡仁20g,冬瓜仁30g牡丹皮10g,制大黄10g桔梗30g,金荞麦根15g,筋骨草20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二诊(4月20日):痰量略有减少,纳食增。上方加桂枝10g、白茯苓30g以温化痰饮,再进7剂。三诊(4月27日):痰量已减少过半,每日10余口,黄痰减少;饮食续增,大便成形,每日1次;厚苔已少三分之二。原方继服。四诊(5月25日):病情明显好转,咳嗽少,每天咯白黏痰数口;气短及神疲乏力大为减轻。3天前因受凉而病情有所反复,咳嗽增加,咯白黏痰夹少量黄痰,每日20余口;口干,咽痒,畏寒;舌质红暗、苔白腻,右寸脉浮。证属寒邪犯肺、略有化热,治以宣肺散寒、化痰止咳为主,兼清郁热,方用温肺煎合麻杏石甘汤加减。处方:生麻黄10g,细辛3g,法半夏10g生姜3片,款冬花10g,紫菀10g天浆壳15g,矮地茶20g,苦杏仁10g生甘草10g,生石膏30g桔梗20g,薏苡仁20g五诊(6月2日):咳嗽减轻,咯白黏痰,每日10余口;无口干苦,纳食可;舌质暗红、苔白腻微黄,脉细弦滑。外邪已除,改用甘温补脾、祛痰化瘀法治本,方用补中益气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桂枝茯苓丸出入。处方:生黄芪30g,西党参30g,白术10g炙甘草6g,北柴胡10g,升麻10g陈皮10g,当归10g,熟附子10g败酱草15g,薏苡仁20g,桂枝6g牡丹皮10g,云茯苓15g赤芍10g,桃仁10g,金荞麦根15g六诊(9月7日):自诉服五诊方后效果明显,坚持服用1个月,诊时因病情稳定而停服中药已3周。自中药治疗以来,患者胸闷气短消除,痰量减至每日数口,以白稀痰为主,体力明显改善,抵御外邪能力增强,期间病情反复1次,但未静脉使用抗生素治疗。按语肺脾气虚、宗气不足、痰瘀伏肺、易于化热是支气管扩张缓解期最常见的病机特点,洪教授以具有补中益气作用的补中益气汤为主进行辨治,以扶正祛邪;同时兼治痰瘀,并依据郁热的不同程度灵活酌加清泄郁热之品。二诊时,洪教授适时加用苓桂术甘汤以增强温化痰饮之力,五诊加用桂枝茯苓丸以增化瘀之功。四诊由外感诱发疾病复发时,洪教授及时改用温散法而使病情得以迅速缓解,达到了缩短病程、减少变证之目的。尽管始终加用败酱草、金荞麦根、筋骨草、生石膏等清热之品,但本病例治疗总以温法为主。洪广祥教授“治肺不远温”的学术观点,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临床理念。所以大家是否已经Get到了洪广祥教授“治肺不远温”的学术思想呢?关于支气管扩张及其他的肺系疾病的治疗,你有没有新的角度和思路呢?·END·
在唐一方中药配方颗粒领导者
免煎中药·一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