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支气管扩张专科治疗医院 >> 支气管扩张治疗 >> 闲谈高血压七
戒烟
谈吸烟,大家可能容易联想到肺癌。不怎么理解烟草会引起高血压、心血管疾病。
吸烟对身体的影响,可以粗糙的分为两大类:
一、直接接触性损伤所致的影响,也就是呼吸道损伤/病变,因为烟草—烟雾直接接触,所以损伤比较突出,容易被理解。比如:肺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等。
气道内壁上有很多纤毛,犹如长了很多可以摆动的草,它们在不停地在一批又一批的“摆动”,这样可以把气道里面的不好的东西“清扫”出去。纤毛长期被烟雾熏会造成纤毛的坏死,从而清扫作用减弱。
烟雾会刺激气道分泌过多粘液,造成咳痰;烟雾还会刺激气道平滑肌收缩引发气道痉挛和损害肺组织的扩张(顺应性)等。由此引发以咳嗽、咳痰、气促为表现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可以说,这一类疾病的主要→全部均是由吸烟所造成,因此“没有吸烟、就没有慢阻肺”在民间广泛流传(注:慢阻肺可以从字面来理解: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阻塞就是肺里的气不容易“吐”出来,憋肺里,同时又影响新鲜空气进入)。
从广义来看,慢阻肺包括所有引起持续性气流受限(呼吸困难)的很多疾病,如老慢支(表现为反复咳嗽、咳痰)、肺气肿(表现为气短)、支气管扩张(表现为大量咳痰或者咯血)等,慢阻肺一旦形成会明显降低生活质量,甚至会引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另外,会容易继发肺部感染性炎症,需要反复住院治疗。
狭义上,也就是临床医生说的“慢阻肺”,特指:因慢支或/和肺气肿引发的持续性气流受限(呼吸困难)。
CT图像(红O区域肺气肿)CT图像(红O区域支气管扩张)
肺癌与吸烟的关系比较明确,已深入人心,虽然说吸烟不是一定引起肺癌,但大大增加了患肺癌的概率。大量研究已经证明吸烟者肺癌的发病率比普通人高20-25倍!
肯定会有人说:有人从不吸烟也不幸患肺癌,尤其是女性肺癌。这是因为引发肿瘤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准确的说女性肺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尚未完全探索明白(二手烟、油烟等尚未能较好的解释清楚)。但在肺癌里面,“鳞状细胞癌”与“小细胞癌”,几乎都和吸烟有关。
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癌
2、间接接触所致的影响,这个影响则与血液循环有关。
本图截取于3D-body软件
我们都知道,身体需要“养分(氧气、营养物质)”主要通过两套系统获得:
①消化道(胃肠系统)获得糖、脂肪、蛋白质、水、盐分、维生素等物质的补给,获取后有些可以直接吸收入血液被细胞拿来使用,大部分需要经肝脏进行转化合成后才能成为自身的物质。
②呼吸道(支气管-肺)获得空气(主要是氧气)。
无论是经消化道还是呼吸道吸收的“养分”最终都需要进入血液循环,通过血管-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这样才可以保证全身各处均可以获得“养分”。
理解了上面的知识,就容易理解很多的疾病问题。比如,吃进去的“虫子”(寄生虫)可以跑到肺里面去、甚至跑到脑子里面去(如:猪囊虫病、血吸虫病)。比如我们吃的盐会影响肾脏排尿的量;我们吃抗真菌药可以治疗指甲真菌感染(俗称:灰指甲)、吃非那雄胺可以治疗男性雄激素脱发(俗称:秃顶????)。理解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血液一直在流动、流动的范围是全身每一处。
好了,呼吸呢?原本呼吸比胃肠道单纯,但空气中太多的细小至我们肉眼都无法见到的细微的东西,这些东西进入肺后,肺的血液会把它们送到全身各处,引发全身系统的问题。
举例说明:①电视/电影里大家都看过“被人用毛巾堵住鼻子和嘴巴后人很快会失去知觉”,这其实是被吸了乙醚引起的麻醉;②煤气中毒,因为吸入了过量的一氧化碳(CO)引发的全身损伤,其实主要损伤在脑。
回到主题:吸烟。香烟的烟雾中具有较多毒害身体的物质,据统计,有高达数千种,这些物质不但可以直接损伤支气管肺组织,还可以经血管-血液运输,送到全身各处,因此吸烟不但造成直接的呼吸系统损伤,还可以造成全身的问题。
烟草引起的问题非常多,咱们讨论一下在血液—血管方面的影响。烟草点燃后,吸入的烟雾里的尼古丁可以短暂的刺激大脑快乐递质(多巴胺)的分泌,令人获得短暂性的“快乐”感,但尼古丁会损伤具有修复和润滑作用的血管内皮、引发动脉硬化和致癌;一氧化碳一方面阻止血液运输氧气,引发相对缺氧从而导致红细胞相对增多、粘稠、血栓形成,另一方面引发小血管扩张,血压短暂下降,随后血管痉挛、血压升高;烟草焦油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如“钋”,它会加重血管硬化及全身的癌变。
总之:烟草对于全身的损害主要来自于“收缩全身的血管+促使全身血管硬化、狭窄”导致缺血缺氧性改变和癌变(致癌与引发基因突变、破坏基因修复系统有关。)
教科书罗列了目前已经找了证据的、由于吸烟引发的、健康问题,如下图(按:理论上可以引发非常多的问题,但科学结论讲究对证据的考量,所以会和理论存在一定的出入)
来自于《内科学》人卫第9版
对高血压来说,仅一个高血压就已经可以导致动脉硬化狭窄所致的一系列问题,如果再吸烟,对身体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那么,我们应当:避免吸烟和及早戒烟。
避免吸烟,相对容易;但戒烟、却是件很有难度的事,主要与尼古丁引发大脑快乐物质多巴胺分泌,导致成瘾有关。
针对戒烟,我提出一些建议:
1、戒烟不是少吸,成功戒烟的案例告诉我们,要完全不吸。
2、戒烟初期,您肯定会不适应,但要咬紧牙关挺过去,要告诉自己,昨天能挺过去,今天肯定也可以。
3、戒烟初期,可能会引发血压反弹性升高,这主要是精神敏感和睡眠质量下降有关,挺过去就可以解决。
4、如果戒烟过程痛苦特别高、经济条件允许,医院的戒烟门诊或者心理精神科门诊,采用药物来协助解决。
总之,已经有烟瘾的尽早戒烟,尚未吸烟的同志避免吸烟和避免二手烟。
限酒
酒,我们食用的酒—乙醇,与烟草一样,在全球范围内都被人熟悉。
酒被喝到胃里,然后进入小肠,经小肠内的毛细血管吸收入血,随后经肝门静脉运输,把酒送到肝脏。乙醇到了肝脏后先转化为乙醛、再转化为乙酸,最后乙酸代谢为水和二氧化碳。酒给身体带来的不舒服主要来自于乙醛,带来的舒服感主要是因为“抑制”作用(麻醉效应)。酒其实属于抑制剂,因此有人用喝酒来促进睡眠,醉酒的表现也就是昏睡。的确有少数人喝了酒后表现出兴奋,那是因为量相对比较少,抑制了大脑的“抑制区”。一次性大量饮酒,会造成急性损害,主要包括酒对身体的“抑制”和干扰体内代谢。前者如昏睡、甚至昏迷,走路不稳(抑制了小脑);后者则是因为酒精对乳酸、酮体分解代谢的抑制及糖异生的抑制(注:糖异生指脂肪和氨基酸转成糖),引发身体酸中毒和低血糖。大量饮酒会带来较多的直接性问题,如食管炎(酒精直接损伤食管、呕吐时胃酸灼伤食管)、胃溃疡(促进胃酸分泌、破坏胃粘膜的保护屏障)、肝硬化(乙醛对肝脏细胞直接造成损伤)、胰腺炎(酒精促进胰液分泌和促进括约肌受缩)等。由于血液全身循环,乙醛被输送到全身到处,在血管方面,会损伤有修复和光滑血管作用的血管内皮,引发动脉硬化,从而与血压一样,引起体内动脉血管狭窄。另外由于长期饮酒,干扰B族维生素的吸收,于是会引发较多因缺乏B族维生素的问题出现,如:贫血、神经病变、酒精性脑病以及前文说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贫血等。喝酒后短时间来看其主要作用是扩张血管、利尿,导致短时间内血压下降。但长期大量饮酒则会引动脉硬化,动脉硬化→血管扩张受→血液流动阻力增大,引发高血压。这与哲学上“量变与质变”的辩证法相同,数量的累积会引发质的变化。
那么,喝酒有好处吗?这个,截止到今天,科学界仍是争论不休。
有大型研究认为少量喝酒对血管有一定的好处,比如可以提高血液中“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英文缩写:HDL)、载脂蛋白A1和脂联素的含量,从而可以软化血管。
有大型研究认为,饮酒会增加脑卒中、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的风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摄入酒量为:成年男性<25g,成年女性<15g。怎么算呢?成年男性饮酒量(ml)<25÷0.8÷度数×,假如52°,即25÷0.8÷52×=38,那么饮酒量要少于38ml。
由于各酒的度数不一样,咱可以笼统性的这么执行:白酒每天不超过50毫升(1两)、红酒每天不超过毫升、啤酒每天不超过毫升。
肯定不应饮酒的是:儿童、孕期及哺乳期、肝脏功能不良、肾脏功能不良、高血压、心房颤动以及已经因为喝酒造成相关问题情况(如因为喝酒已经导致胃溃疡、肝炎、神经炎等)。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有人喜欢拿个案来掩耳盗铃,他们会举例说:“隔壁老王每天吸烟2包,喝酒半斤,现在90来岁,身体好着....”,貌似是举例论证吸烟喝酒对身体无害。从哲学上看这是把偶然扭曲成了必然,从数学上看就是把个案扩大成了统计学结果。我们要看大规模的数据分析,而不是某一个或者几个故事来论证。科学论点具有普遍性和重复性,也就是说某些个案不具备普遍性和重复性时,个案就很难成为科学原则,比如:有人传言“吸烟治好了***病”,如果的确是,很简单,重复给他找几个试试。
烟草与酒对于没有瘾的人来说,味道是不好的,味道属于感觉。我们与生俱来的感觉往往是进化选择的优势结果。某种意义上,某种东西给我们造成不舒服的感觉,往往意味着会对我们身体造成损害。
总之:
①对于我们一般健康人来说,尽量避免吸烟,有烟瘾的尽快戒烟;如果没有饮酒的习惯,继续保持;有饮酒习惯的,控制饮酒量。
②对于高血压人来说,尽量避免吸烟,有烟瘾的尽快戒烟;如果没有饮酒的习惯,继续保持;有饮酒习惯的,戒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