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治白癜风的专家 http://m.39.net/pf/bdfyy/bdfzj/
医院订阅哦!

今天开始进入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节——“三伏天”,今年的伏天从7月13日一直持续到8月21日,共计40天,比去年多出了10天。鲜君为各位读者找到了这篇“伏天养生手册”,供大家了解如何利用伏天这一特殊气候下,老人如何做好养生。第一篇

防“特病”

三伏天特殊的气候也带来了一些“特殊病”,体质相对较差的老年人在这样的特殊时节里更容易受到这些“特病”的袭扰。

多休息、多喝水、要养心

根据以往情况,三伏天里是老年人猝死的高发期,所以老年人预防猝死是三伏天里需注意的头等大事。三伏天里闷热的气候会使心肌耗氧量增加,这对于老年人尤其是本身患有高血压、高血脂以及心脑血管基础病的老年人来说会大大增加心脏的负担,严重就可能导致猝死的发生。对此,老年人在三伏天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防暑、多喝水,如果温度过高应停止一切活动,同时也要积极监测身体变化,有不适立刻就医。另外,闷热的气候很容易让人的心情焦躁起来,起伏的情绪也可能诱发猝死,所以在三伏天里老年人注意静心。防中暑

穿浅色衣、耐热锻炼、备防暑药

在高温环境下,如果出现大汗、口渴、头晕、胸闷、恶心、四肢无力及发麻等情况,就要考虑中暑的可能。出现中暑症状时,首先要迅速从高温环境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并喝一些含盐分的清凉饮料,如淡盐水、绿豆汤等;可在太阳穴涂抹风油精,或服用藿香正气水等;如果体温升高,可用凉湿毛巾或冰袋冷敷头部、腋下及大腿根部,或用30%酒精擦浴直至皮肤发红;如果出现重症中暑症状,一定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预防中暑,尽量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或温度较高的环境中活动、滞留。外出时,最好穿浅色、宽松的衣服,戴宽边帽或打遮阳伞。室内保持通风,使用电风扇、空调来降温,但空调温度不宜过低。在空调环境中工作、生活,每天应抽一定时间到室外活动,进行耐热锻炼。家里常备防暑降温药,如十滴水、仁丹、藿香正气水、风油精。防空调病勤通风、限温差、睡觉关空调空调病常累及以下4个部位:呼吸道:轻则出现咳嗽、打喷嚏等感冒症状,严重的可致肺炎。大脑神经功能:出现头晕、健忘、恶心等症状。关节:关节疼痛,腰痛,四肢疼痛,手脚凉,麻木等常见反应。胃肠:肠道多凉,可出现腹痛,上吐下泻。预防空调病需注意:

使用空调必须注意通风,每天应定时打开窗户,使室内保持一定的新鲜空气,且最好每两周清扫空调机一次。

从空调环境中外出,应当先在阴凉的地方活动片刻,在身体适应后再到太阳下活动,若长期在空调室内,多喝开水,加速新陈代谢。

空调室温和室外自然温度不要相差过大,一般来说,较佳的室温以27°C~28°C为宜。

空调环境下注意一些敏感的部位保暖,如膝盖、小腹、腰部等,不要让通风口的冷风直接吹在身上,大汗淋漓最好不要直接吹冷风。

入睡前关闭空调更为安全,睡前在户外活动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预防空调病。

第二篇

健身篇

清晨、11时至16时别运动,别喝凉水,别马上洗澡

虽然说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老话,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可别追求“练三伏”,大热天里运动时如果不注意很容易发生意外,最好以散步、太极拳等舒缓运动为主。

三伏老人运动选好时选对法

温度高、气压低很容易造成人体水分流失,所以老年人在伏天里健身运动一定要注意补水,如果补水不及时,可因缺水引起的血流过缓导致心梗、缺血性中风等急重症。

老年人补水应该选择温开水,不要因为天热就喝很凉的水。

同时,虽然伏天很热,但是清晨的气温还是很低,而且这段时间空气并不好,所以不建议老年人在清晨运动,并且要避免11时至16时这段温度最高的时期运动。还需注意的是,不要在空调房内运动。

运动后,大汗淋漓的老人一定不要立刻洗澡尤其是洗冷水澡,因为突然的冷刺激会导致血管的痉挛,引起意外。正确的做法是,运动后先休息十多分钟,待身体的汗自然蒸发后,体力有所缓解后再洗澡。

夏季三种运动老人别做

下蹲运动:在做下蹲运动时,由于运动重心较低,会使膝关节负重过大,从而引起关节疼痛,并加快关节软骨的磨损。而长时间的猛烈蹲起,也会使老年人的血压变得不稳定。

爬山:爬山不利保护老年人的膝关节。因为上山时膝关节的负重主要来自自身的重量,而下山时,除了负担自身体重外,还有身体向下冲的力量,这种冲击会加大对膝关节的损伤。

饭后散步:不少老年人把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句古话当作健身格言,其实,从近代医学观点看,吃饭特别是吃饱饭时,老年人的心脏负荷增加,特别是夏季,餐后运动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负面作用。因此老年人应该避免在饱餐后2个小时内进行运动锻炼。

第三篇

食疗篇

1

注意除湿、多吃酸;少吃油腻多补蛋白质、瓜类凉性蔬菜

吃些凉性蔬菜,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清热泻火,排毒通便。瓜类蔬菜除南瓜属温性外,其余如苦瓜、丝瓜、黄瓜、菜瓜、西瓜、甜瓜都属于凉性季养生食谱。蔬菜中番茄、芹菜、生菜等都属于凉性蔬菜。

2大蒜、洋葱等“杀菌”蔬菜

夏季是人类疾病尤其是肠道传染病多发季节。多吃些“杀菌”蔬菜,可预防疾病。这类蔬菜包括:大蒜、洋葱、韭菜、大葱等。这些蔬菜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广谱杀菌素,对各种球菌、杆菌、真菌、病毒有杀灭和抑制作用。其中,作用最突出的是大蒜,最好生食。

3姜、红豆薏米汤除暑湿

民间俗称: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天应多吃些姜,姜是暖的食物,夏天人身体毛孔张开多食用姜有利于湿寒气排出。此外,多喝红豆薏米汤也可排除身体湿寒气。

4

吃豆补蛋白质

盛夏,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蛋白质消耗增加,由于消化功能下降,又使蛋白质摄入减少,体内呈现出负氮平衡状态。各种豆类如豇豆、青豆、扁豆、蚕豆、绿豆、赤豆等,含有品质优良且十分丰富的蛋白质,可有效补充体内蛋白质的不足,满足机体代谢需要。豆类多具有健脾利湿功效,伏天食用,能够有效缓解上述表现,令人神清气爽。

5冬病夏治喝羊汤

据《本草从新》记载:“羊肉能补虚劳,益气力,壮阳道,开胃健力。”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湿度最高的季节,此季节人体阳气也最为充足,加之自然界也是一派火热,喝羊汤可以形成“内外夹击”,使体内寒气驱逐体外,能起到温中散寒、温补气血的功效,因而夏季是“冬病”最佳的治疗时机。

第四篇

贴敷篇

有内火、湿热体质、糖尿病等人群不适合贴敷

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一段时间,所以也是治疗因阳气不足引起的疾病的绝佳机会,因此也就有了“冬病夏治”的说法。

“冬病夏治”主要针对三周岁以上虚寒体质的人群,患有冬天容易发作或遇冷易加重的疾病,如哮喘、反复感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风湿病等。目前来看,常见的中医“冬病夏治”治疗方法就是贴敷。

不过有些人会认为,贴敷就是把一贴膏药贴在穴位上就可以了,而其实作为一种治疗方法,贴“三伏贴”是有很多讲究的。

贴敷不是万能的,还要注意日常保养

包括贴敷在内的冬病夏治疗程一般为3年,而且是一个辅助疗法,对于很多慢性病患者而言,治疗不能依靠单一疗法,患者应遵医嘱坚持治疗。

对于贴敷的理解,还有些患者存在“重治轻防”或“重时轻方”的误区,也就是说,当病重时才着急去治,却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保养,或是认为只要贴敷就够了,不用再吃药了。这些观念都是错误的。

贴敷期间少吃生冷瓜果

无论是贴敷期间,还是在这之前之后,都要少吃生冷瓜果。另外,夏天可乘凉,却不可贪凉,少吹空调、电扇,给身体一个平和的内环境,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贴敷期间并不妨碍其他药物的正常使用,但应忌烟酒、辛辣、油腻、海鲜、寒凉等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第一次贴敷别超过2小时

成人每次贴敷时间约6~8小时。儿童每次贴敷时间约2小时。第一次贴敷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

贴敷部位有微热感或微痒是正常的,不需要处理。若见皮肤红肿、烧灼感应尽快揭下药膏,观察或外用抗过敏软膏。贴敷后若皮肤出现水泡,要保护好创面,忌搔抓。贴敷期间要保证睡眠充足。

以下几类人不适合贴敷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冬病夏治”:有内火、湿热体质的人、瘢痕体质、虚弱怕痛、支气管扩张、正在感冒发烧、糖尿病患者、过敏体质者、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有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局部皮肤有破损者等,都不适合贴敷。此外,患者疾病处于急性发作或发烧期间禁用穴位贴敷,2岁以下的婴儿、孕妇、年老体弱者慎用贴敷。

来源:华商晨报原文有删节

鲜知先觉“知时局之要,觉风气之先”,“鲜知先觉”账号由主流时政报道团队以“凝聚关键力量”为己任,集60年办刊智慧精彩呈现。精彩文章分享: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到朋友圈喜欢本账号:点击右上角按钮→查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odm.com//mjccby/2305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