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扩张症(bronchiectasis,BE)由Laennec于年首次报道,年Reid将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相结合,首次定义支气管扩张症,即支气管持久性扩张[1]。

主要临床症状为反复咳嗽、咳痰、咯血等。传统治疗方案中除以往的抗感染外,现大量研究显示小剂量大环内酯类药物对于支气管扩张的作用不仅显示出抗菌作用,同时还具有抗炎、免疫调节、改善肺功能等非抗菌作用。

大环内酯类的非抗菌作用主要依赖这三点

大环内酯类药物是一类分子结构中具有12-16碳内酯环的抗菌药物的总称,其抗菌谱广,具有血和组织中浓度高、蛋白结合率高等特点,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泌尿道、呼吸道和软组织等感染性疾病。

其抗菌机制主要是通过与细菌的5-OS核糖体亚基可逆性结合,通过抑制新合成的氨酰基-tRNA分子从核糖体受体部位(A位)转移至肽酰基结合部位(P位),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2]。

而其发挥抗氧化、免疫调节活性、改善肺部功能等非抗菌作用机制与以下因素相关:

(1)阻碍气道内黏液的分泌:通过调节基因的表达,阻碍上皮细胞MUC5AC蛋白的合成,从而有效的减少了痰液分泌[3]。

(2)对炎症细胞、炎症介质以及细胞因子的干扰:通过干扰肿瘤坏死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生物因子以及IL-6、8等介质的产生而发挥抗炎与免疫调节作用[4]。

(3)对信号通路的影响:核因子--KB可调节众多与免疫、炎症相关的基因,涉及多种病理过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以通过调节Toll样受体4的表达,减少其下游核因子--KB的产生,抑制炎症反应[5]。

小小一粒药临床大作用

减少急性发作次数:患者急性发作次数对其预后有较大影响。金烨、朱纯等研究了长期小剂量罗红霉素对支扩患者急性发作次数的影响,该实验将患者随机且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予以口服罗红霉素75mg,2次/d+沐舒坦30mg,3次/d治疗。对照组仅口服沐舒坦30mg,3次/d,两组疗程均6个月。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6个月人均发作次数1.85次/人,治疗后人均发作次数0.5次/人,治疗后急性发作次数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治疗前6个月人均发作次数1.75次/人,治疗后人均发作次数1.5次/人,治疗前后发作次数并无明显改变(P>0.05)[6]。

治疗前后痰培养结果的变化:在一项关于40例支气扩患者予以阿奇霉素0.25g,3~4次/周,疗程为6个月的研究中,治疗后患者痰液微生物学菌谱发生了改变,痰培养总体阳性率下降,痰培养阳性例数从29例减至6例,细菌清除率79.3%,治疗后痰菌显著减少(P0.05)。

支扩患者如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可对病原菌的抑制和清除起一定作用。[7]

改善或者延缓肺功能下降:因支扩患者肺部易反复出现感染,可使肺功能进行性下降,如何减缓肺功能的恶化,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点







































白癫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白癫疯病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odm.com//mjccwh/212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