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支气管扩张专科治疗医院 >> 支气管扩张治疗 >> 院感控制30问
01、医院感染、医源性感染、医疗保健相关感染有何不同?
医院感染: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医院感染。
医源性感染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在早期,医院感染这两个术语一直被使用,由于医疗保健和医疗保健流行病学的服务和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医院感染定义也在扩大。美国CDC将“患者因其他状况在接受治疗过程中获得的感染,或医务人员在医疗环境中履行职责时获得的感染”定义为医疗保健相关感染(HAI)。
02、医院医院感染暴发?
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03、医院感染指的是什么?
指发生甲类传染病感染或依照甲类传染病管医院感染。
04、医院感染根据病原体来源是怎么分类的?
分两类,即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05、什么是内源性感染?
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体内和体表,多数为在人体定植、寄生的正常菌群,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无感染力,当它们与人体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就成为条件致病菌,造成各种内源性感染。如细菌的移位、宿主的局部或全身免疫功能下降、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等。
06、什么是外源性感染?
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是指病原体来自病人以外的环境和人员,如由其他病人、工作人员、医院环境引起的直接或间接感染。
07、医院感染发生的三个环节?
医院感染是由病原微生物经过一定的传播途经,进入易感宿主体内引起的,医院感染发生必须具备三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又称感染链,只有当三个环节都存在时,医院感染。
08、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有哪些?
??患严重影响或损伤机体免疫机能疾病的病人,如各种造血系统疾病、淋巴组织及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各种肿瘤、糖尿病、肝硬化等。
??老年有婴幼儿:因老年人的生理防御功能减退,婴幼儿的免疫功能尚未成熟。
??营养不良者;营养不良对皮肤粘膜的防御功能、抗体生成功能以及粒细胞吞噬功能均有影响。
??接受各种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如抗癌、放疗、激素治疗等。
??长期使用抗菌治疗者。
??接受各种介入和损伤操作者。
??住院时间长者,医院是病原微生物的集聚场所,住院时间长可增加感染机会。
09、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宿主方面的危险因素:如年龄因素(老年和婴幼儿)、基础疾病(各种肿瘤、血液病、糖尿病、肝硬化等)、意识状态(如昏迷等)。
??侵入性诊疗操作方面因素:如器官移植、血液净化、动静脉插管、留置尿管等。
??直接损害免疫系统因素:如放疗、化疗、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等。
??其他因素:如外科手术、住院时间、抗菌药物应用等。
10、医院感染的感染途径有哪些?
??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为医院感染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μm),在空气中短距离(1m)移动到易感人群口、鼻粘膜、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空气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μ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传播。
??医源性感染:因各医院感染。常经污染的诊疗器械和设备、血液及血制品、输液制品、药品及药液、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等而发生感染。
11、医院感染?
??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医院感染。
??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12、医院感染?
??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患者医院内急性发作。
13、医院感染的报告制度有哪些?
??医院感染病例诊断后在24小时内报告院感科,出现暴发流行趋势应即时报告院感科。
??发现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1)5医院感染暴发;
(2)3医院感染暴发。
??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要求,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1)10医院感染暴发;
(2)发生特殊病原体医院感染;
(3)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医院感染。
14、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该如何处置?
??医院发生医院医院感染暴发,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积极实施医疗救治,保障医疗安全。
??医院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当及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学检测以及有关的标本采集、病原学检查等工作。查找引起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调查资料,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控制措施。
??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上报。
15、医院感染三级管理组织有哪些?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感染管理科、各科室感染管理小组。
16、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通常有哪些人员构成?
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临床科室、消毒供应室、手术室、临床检验部门、药事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医院院长或者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担任。
17、如何诊断下呼吸道感染?
:符合下列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罗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
①发热。
②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③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2)慢性气道疾患患者稳定期(慢性支气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性感染,并有病原学改变或X线胸片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
:临床诊断基础上,结合有价值的病原学诊断,如痰培养、血培养、免疫血清学、组织病理学的病原学诊断证据。
18、如何诊断感染性腹泻?
: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急性腹泻,粪便常规镜检白细胞≥10个/高倍视野。
2)急性腹泻,或伴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
3)急性腹泻每天3次以上,连续2天,或1天水泻5次以上。
:粪便或肛拭子培养、血培养、常规镜检或电镜等检出肠道病原体。
19、如何诊断泌尿系统?
: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或不伴发热,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
1)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患者应结合尿培养。
2)临床已诊断为泌尿道感染,或抗菌治疗有效而认定的泌尿道感染。临床诊断基础上,结合有价值的尿培养等病原学检测结果即可诊断。
:尿液培养革兰氏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氏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
20、如何诊断表浅手术切口感染?
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
:具有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21、何谓职业暴露?
职业暴露指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皮肤或黏膜意外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或被用于病人的锐器如针头、刀片及其他利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病原体感染的情况。
22、职业暴露的途径有哪些?
经皮损伤(针刺、利器损伤)、经黏膜(眼、口、鼻)暴露、经不完整皮肤(裂开、溃疡、擦伤)暴露。其中针刺是职业暴露的最主要方式。
23、常见经血传播性疾病有哪些?
常见经血传播性疾病有HIV、HBV、HCV、梅毒等。
24、职业暴露后如何报告?
立即向科主任或护士长、感染控制科报告,填写职业暴露调查表。
25、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局部处理措施?
??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应立即以肥皂和清水冲洗;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干净;
??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近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处的局部挤压;(3)刺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
26、暴露于艾滋病、梅毒、乙肝、丙肝后如何处置?
暴露于乙型肝炎病毒,暴露后处置措施与接种疫苗的状态密切相关:
??对暴露人员立即进行相关血清学检测,留做本底;
??未接种疫苗及以前接种过疫苗,无保护性抗体者,应于24小时内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IU)和全程接种乙肝疫苗(20μg)(0、1、6);
??如乙肝病毒感染状况不明确者,应采取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及接种1针乙肝疫苗,同时进行乙肝病毒血清检测,根据结果决定是否接种第2,3针乙肝疫苗;
??以前接种过疫苗,已知有保护性抗体者,无需处理;
??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现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无需处理;暴露于丙型肝炎病毒,没有推荐暴露后预防措施,按时随访(0、1、3、6月);暴露于艾滋病病毒,立即报告感染控制科,感染控制科报告辖区CDC,由CDC派专家进行现场评估暴露程度,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处置;梅毒螺旋体暴露,可预防性使用卞星青霉素G(万U,1次/周×3);职业暴露后应按0-1-3-6方案随访监测并建档、管理。
27、何谓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即认定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接触这些物质时都需要进行隔离,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28、标准预防的措施有哪些?
??手卫生:洗手与手消毒;
??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在预期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其他有潜在传染性物质时,正确地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包括手套、口罩、防护面罩、护目镜、隔离衣、防护服、帽子、鞋套等;
??及时、正确地处理污染的医疗器械、器具、织物和环境。
29、使用手套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诊疗护理不同的病人之间必须更换手套;
??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必须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戴手套操作中,如发现手套有破损时应立即更换;
??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
30、使用口罩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使用医用防护口罩或外科口罩时防止口罩鼻夹处形成死角漏气,降低防护效果;
??外科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
??口罩潮湿后应立即更换;
??口罩受到病人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
??每次佩戴防护口罩进入工作区域之前,应进行密合性检査。
来源: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宣传平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