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北京哪家医院好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906/6508755.html

什么是艾灸?

据《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效。故艾草又被称为“医草”。

艾灸就是用艾叶作原料,制成艾柱或艾条,在特定的穴位上,以燃烧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将热力作用于经脉以祛除寒邪、通调经脉,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一种方法。

艾灸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艾灸则通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艾灸作为一种纯天然的养生调理方法,能够温经散寒、防病保健,受到古往今来民众的喜爱与推崇。

艾灸的起源

灸,是大自然创造的,是和人类一起诞生的,不是某个人的发明;或者说,灸不是被发明的,而是被发现的。远古人类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工具、药品贫乏,但是他们在使用火的时候,不小心用火烤到患处,却能减轻病痛,于是远古的人就发现了可以用火来保健——这就是灸的起源。

普通的火热只能使皮肤表层灼痛,并无温煦散热作用,艾草是一种壮阳之草,是固本正阳、扶正祛邪的一味良药,因此,人们将艾草制艾条或艾柱用于灸法,达到了不同凡响的神奇效果。

在我国古代,使用艾灸保健养生的例子不胜枚举,《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如今,随着人们对艾灸认识的逐渐加深,艾灸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了现代养生保健的一颗闪耀的明星。

艾灸可以“离穴不离经”

中医认为,艾灸穴位遵循的是“离穴不离经”的思想,艾灸作用于人体不是一个点,而是面,是一个穴位区,取穴时可以偏离一点点,只要不偏离这条经脉就行。

也就是说,艾灸灸的是穴位及周围的一个区域,不是单纯地只是穴位的这一个点,这样就避免了找穴不准的困难,只要大致地定位在穴位附近就可以了。

艾灸在现代社会的妙用

消除疲劳,改善睡眠

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来自于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加大,更由于种种污染而影响身心,出现郁闷、心烦、急躁易怒、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容易疲劳等,实际上,中医认为这些都是气血不足或经脉不畅造成的。艾灸能够温通经络、消除疲劳、改善睡眠。

养颜润肤,保养全身

中医认为肺主皮毛,肺又为娇脏,很容易感受外邪,一旦肺的功能受到影响,则人的皮肤和毛发都会受到伤害。艾灸燃烧后发出芳香气味,经鼻吸入,通畅气管,泌润心肺,其挥发出来的精油直接作用于表皮,辛温走窜渗透肌肉深层,使气机通调,激发人体正气。通过艾灸,加快体内气血运行,促进体内毒素的排出,让人感到由内到外的健康和自然美。

消除冷感,扶阳逐湿

艾叶能祛寒、除湿、通经络。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肤肌肉需要依靠气血的温煦、濡润、滋养以维持生机。现代人普遍寒湿重,用艾灸祛除虚寒毒素,进行的全身养护,预防和改善人体内部隐患,达到治标先治本、标本同治的目的。

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

艾灸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代谢能力,从而强壮人体正气。艾灸通过激发人的经络感传现象,促进经气运行,产生循经感传,为正常细胞、免疫活细胞及能量缺乏的病态细胞输送活化能,同时借助于反馈调节机制,纠正病理状态下能量代谢的紊乱状态,调控人体的免疫力,抑制人体内细胞的衰老。

艾灸养生的原理

艾灸保健养生的原理一方面是用热力达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驱寒除湿等效果。另一方面是借助艾草本身的药力,因为艾草是少有的能通十二条经络的药物,所以古人经过千年的摸索,最终将艾草定为施灸的主要原料。

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而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

艾艾贴——艾灸的传承与创新

艾艾贴充分研究古老的艾草文化,将继承艾文化为己任,同时致力于打造艾灸文化的时代气质。艾艾贴选用陈年艾草,经过选材、筛选、敲打、提纯、晾晒、成型等步骤,用传统制艾工艺,制作出高纯度、高品质的黄金艾柱,具有燃烧速度快、热力温和稳定等特点。

艾灸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但是传统手持艾条的艾灸方法由于易烫伤、施灸面积小、费时费力等弊端,并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而艾艾贴一举解决了这所有的麻烦,相比传统灸法使用更便捷、作用更集中,并且能同时在不同部位施灸,大大节省了时间而且效果也更加显著。

艾艾贴使用说明书

艾艾贴施灸禁忌

饭前后1小时,不宜施灸。

激烈运动后不能施灸。

孕妇禁灸。

身体发炎破皮部位禁灸。

极度疲劳、过度饥饿、太渴、醉酒、妇女月经期,不宜施灸。

施灸后多4-6小时内艾灸部位不宜碰水、吹风。

施灸期间不吃寒凉食物:如西瓜、香蕉、螃蟹、冷饮、凉茶等。

艾艾贴常用灸法

**看准了直接猛戳红色文字即可!

头面躯体痛症

头痛

西医学中,头痛多见于高血压、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紧张性头痛等,也可为脑炎、脑膜炎、感染性发热、急性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脑肿瘤以及部分五官科等疾病的兼症。

面痛

西医学中,面痛多见于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中,上、下颌支同时发病者最多。

颞下颌关节功能絮乱综合征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属中医学“颊车骱痛”、“口噤不开”等范畴,其发生常与外邪侵袭、咀嚼硬物、暴力打击等因素有关。理是面部经筋痹阻,气血不通。

落枕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各种原因导致颈部肌肉痉挛所致。

漏肩风

西医学中,漏肩风相当于肩关节周围炎即肩周炎,本病早期以疼痛为主,后期以功能障碍为主。

臂丛神经痛

臂丛神经痛属中医学“痹证”、“肩臂痛”、“腋痛”等范畴,其发生常与风寒湿热侵袭、跌打损伤等有关,与手三阳、手三阴经关系密切。艾艾贴艾灸机理是经络气血阻滞不通。

肘劳

西医学中,肘劳多见于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炎和尺骨鹰嘴炎等疾病中。

腰痛

西医学中,腰痛多见于腰部软组织损伤、肌肉风湿、腰椎病变、椎间盘病变以及部分内脏病变中。腰椎影像学及妇科相关检査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属中医学“痹证”、“腰腿痛”等范畴,其发生常与感受外邪、跌仆闪挫有关。

痛风

痛风是尿酸排泄减少和嘌呤代谢障碍所致,以特征性急性关节炎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本病病位初见于筋骨,日久可使病邪由经络而至脏腑,呈现心、脾、肾同病。

内科

中风

西医学中,中风多见于脑血管病,如脑梗死、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假性延髓麻痹

假性延髓麻痹属中医学“瘖痱”、“噎膈”等范畴,其发生常与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思虑过度、年老体衰等因素有关。

眩晕

西医学中,眩晕多见于高血压病、梅尼埃病、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以及贫血、脑血管病等疾病中。

贫血

贫血属中医学“血虚”、“眩晕”、“虚劳”、“黄胖病”等范畴,其发生常与素体虚弱、饮食所伤、失血过多等因素有关。

白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减少症属中医学“虚劳”、“虚损”等范畴,其发生常与禀赋不足、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脾肾,基本病机是脾肾亏虚,精血不足。

高血压

高血压病属中医学“头痛”、“眩晕”、“肝风”等范畴,其发生常与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内伤虚损等因素有关。本病的病变与肝、肾关系密切。

低血压

低血压属中医学“眩晕”、“虚劳”等范畴,其发生常与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服药不当及体位变化等因素有关。本病与心、脾、肾等脏关系密切。艾艾贴艾灸机理是气血虚弱。

面瘫

西医学中,本病多指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

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属中医学“面风”、“筋惕肉膶”等范畴,其发生常与外邪侵入、正气不足等因素有关。病位主要在面部经筋。艾艾贴艾灸机理是外邪阻滞,壅遏筋脉或虚风內动。

痹症

西医学中,痹证多见于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中。

痿症

西医学中,痿证多见于运动神经元疾病、周围神经损伤、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外伤性截瘫等疾病中。

外伤性截瘫

外伤性截瘫属中医学“痿证”的范畴,其发生因外伤而致。本病病位在脊髓,与肾经、督脉关系密切。艾艾贴艾灸机理是脊髓受损,筋骨失养。

癫病/羊癫疯

西医学中,癲病多见于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

狂病

西医学中,狂病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狂躁症等疾病。

震颤麻痹

震颤麻痹属中医学“颤证”范畴,其发生常与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和劳逸失当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脑,病变脏腑主要在肝,涉及脾、肾。基本病机为虚风内动,或痰热动风。

痴呆

西医学中,痴呆多见于老年性痴呆、脑血管性痴呆、脑叶萎缩症、代谢性脑病、中毒性脑病等疾病中。

郁症

西医学中,郁证多见于抑郁症、癔症、焦虑症、围绝经期综合征、反应性精神病等疾病中。

不寐/失眠

西医学中,不寐多见于焦虑症、抑郁症、围绝经期综合征等疾病中。

嗜睡

西医学中,嗜睡多见于原发性睡眠增多症、发作性睡病等。

心悸

西医学中,心悸多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中。

感冒

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属中医感冒范畴。

咳嗽

西医学中,咳嗽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肺心病、肺癌等疾病中。

哮喘

西医学中,哮喘多见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心源性哮喘等疾病中。

疟疾

西医学中的疟疾包含在本病范畴。

胃痛

酉医学中,胃痛多见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胃黏膜脱垂胃痉挛、胃扭转、胃下垂等疾病中。

胃下垂

胃下垂属中医学“胃痛”、“胃缓”、“痞满”、“腹胀”等范畴,其发生常与禀赋不足、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胃,与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脾虚气陷。

呕吐

西医学中,呕吐多见于胃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幽门痉挛(或梗阻)、胃黏膜脱垂症、十二指肠壅积症、功能性消化不良、胆囊炎、胰腺炎等疾病中。

呃逆/打嗝

西医学中,呃逆多见于单纯性膈肌痉挛、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癌、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尿毒症,以及胃、食道手术后等疾病中。

腹痛

西医学中,腹痛多见于急慢性肠炎、胃肠痉挛、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中。

泄泻

西医学中,泄泻多见于急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胃肠功能紊乱、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等疾病中。

痢疾

西医学中,可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中毒性菌痢等。

便秘

西医学中,便秘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中,如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所致的便秘等。

肋痛

西医学中,胁痛多见于肋间神经痛、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胆道蛔虫症等疾病中。

黄疸

西医学中,黄疸多见于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可见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蚕豆黄、某些消化系统肿瘤等疾病中。

水肿

西医学中,水肿多见于急慢性肾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贫血、内分泌失调和营养障碍等疾病中。

癃闭

西医学中,癃闭多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尿潴留及无尿症等疾病。

淋症

西医学中,淋证多见于泌尿系感染、结石、结核、肿瘤和急慢性前列腺炎、乳糜尿等疾病。

尿失禁

尿失禁属中医学“小便不禁”范畴,其发生常与禀赋不足、老年肾亏、暴受惊恐跌打损伤、病后体虚等因素有关。

遗精

西医学中,遗精多见于男子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炎、精囊炎、睾丸炎等疾病中。

阳痿

西医学中,阳痿多见于男子性功能障碍、某些慢性虚弱性疾病。

慢性前列腺炎

慢性前列腺炎属中医学“精浊”、“白浊”、“淋浊”等范畴,其发生常与饮食不节、思虑过度、房劳太过等因素有关。

阳强

西医学中,阳强多见于阴茎异常勃起。

早泄

西医学中,早泄多见于男子性功能障碍。

男性不育症

本病属中医学“无子”、“无嗣”范畴,其发生常与禀赋不足、恣情纵欲、劳伤久病等因素有关。

消渴

西医学的糖尿病等属本病范畴。

瘿病(yǐng)

西医学中,瘿病多见于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胂瘤,以及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等疾病中。

五官科

目赤肿痛

目赤肿痛俗称“红眼病”。西医学中,多见于急性结膜炎、假性结膜炎以及流行性角膜炎等疾病中。

麦粒肿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指眼睑腺体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即睑腺炎。

眼睑下垂

西医学中,眼睑下垂多见于重症肌无力眼肌型、动眼神经麻痹、眼外伤等疾病中。

眼睑膶动

西医学中,眼睑晌动多见于眼轮匝肌痉挛。

近视

本病即西医学的近视眼,为眼科屈光不正疾病之一。

斜视

西医学中,本病多见于麻痹性斜视。

视神经萎缩

视神经萎缩属中医学“青盲”、“视瞻昏渺”范畴,其发生常与禀赋不足、思虑劳倦及情志、外伤等因素有关。

耳鸣/耳聋

西医学中,耳鸣、耳聋多见于耳科疾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脑血管疾病、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糖尿病、感染性疾病、药物中毒及外伤性疾病。

聤耳(tíng)

西医学中,聤耳多见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鼻鼽(qiǔ)

西医学中,鼻鼽多见于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

鼻渊

西医学中,鼻渊多见于急、慢性鼻炎,急、慢性鼻窦炎和副鼻窦炎等疾病中。

咽喉肿痛

西医学中,咽喉肿痛多见于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后脓肿、咽旁脓肿、急性喉炎等疾病中。

喉瘖(yīn)

西医学中,喉痦多见于急性咽喉炎、慢性咽喉炎、声带肥厚、声带息肉或声带结节等疾病中。

牙痛

西医学中,牙痛多见于龋齿、牙髓炎、牙周炎、牙槽或牙周脓肿、冠周炎及牙本质过敏等疾病中。

口疮

西医学中,口疮多见于溃疡性口炎、复发性口疮等疾病中。

皮外伤

瘾疹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可参照本文内容调理。

蛇串疮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带状疱疹。

痤疮

痤疮是青春期男女常见的一种毛囊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颜面、胸背等处又称“肺风粉刺”、“粉刺”、“青春痘”。

斑秃

西医学中,对斑秃病因未完全明了,可能与遗传、情绪应激、内分泌失调、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属中医学“牛皮癣”、“顽癣”、“摄领疮”等范畴,其发生常与风热侵袭、过食辛辣、情志不遂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肌肤腠理络脉,与肺、肝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风热外袭或郁火外窜肌肤,化燥生风,肌肤失养。

扁平疣

病毒引起扁平疣中医学称之为“扁瘊”,其发生常与感受风热毒邪、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肌肤腠理。基本病机是风热毒邪搏结于肌肤;或肝郁气滞、毒聚瘀结。

疔疮(dīng)

西医学中,疔疮多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颜面部疖、痈,以及手足部急性甲沟炎、脓性指头炎、急性淋巴管炎等疾病中。

丹毒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腱鞘囊肿

腱鞘囊肿属中医学“筋结”、“筋瘤”范畴,其发生常与患部关节过度活动、慢性劳损、外伤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筋,属经筋病。基本病机为经筋劳伤,气津凝滞。

痄腮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流行性腮腺炎。

乳痈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乳癖(pǐ)

西医学中,乳癖多见于乳腺小叶增生、乳房囊性增生、乳房纤维瘤等疾病中。

肠痈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慢性阑尾炎。

脱肛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肛管直肠脱垂。

痔疮

西医学中,根据痔核与肛门齿状线的位置关系将痔疮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疝气

西医学中,疝气多见于腹外疝、肠套叠、睾丸鞘膜积液等疾病中。

颈椎病

颈椎病属中医学“眩晕”、“痹证”等范畴,其发生常与伏案久坐、跌仆损伤、外邪侵袭或年迈体弱、肝肾不足等有关。本病部位在颈部筋骨,与督脉、手足太阳、少阳经脉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筋骨受损,经络气血阻滞不通。

急性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是指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因外力作用突然受到过度牵拉而引起的急性撕裂伤,又称“闪腰”、“岔气”。

膝骨性关节炎

膝骨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骨痹”范畴,其发生常与劳伤、行走过多或跑跳跌撞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膝部筋骨,属本虚标实之证。基本病机是气血瘀滞,筋骨失养。

急性踝关节扭伤

急性踝关节扭伤是指踝关节软组织韧带损伤引起的踝关节肿胀、疼痛,甚至活动受限的一种病证。

妇科

月经不调

西医学中,月经不调多见于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生殖器炎症或肿瘤等疾病中。

痛经

西医学中,痛经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继发性痛经多继发于生殖器官的某些器质性病变,如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慢性盆腔炎、子宫肌瘤等。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属中医学“经行头痛”、“经行眩晕”、“经行乳房胀痛”、“经行情志异常”、“经行泄泻”等范畴。

经闭

西医学中,经闭多见于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等功能失调,或者由于甲状腺、肾上腺、消耗性疾病等所致。

崩漏

西医学中,崩漏多见于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生殖器炎症和某些生殖器肿瘤引起的不规则阴道出血。

绝经前后诸证

西医学中,围绝经期综合征、双侧卵巢手术切除或放疗后双侧卵巢功能衰竭也可出现类似症状。

带下病

西医学中,带下病多见于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内分泌功能失调、宫颈或宫体肿瘤等疾病中。

不孕症

西医学中,不孕症多见于排卵功能障碍、输卵管堵塞、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炎等疾病。

胎位不正

西医学称为“胎位异常”,常见有斜位、横位、臀位、足位等异常胎位。

妊娠恶阻

西医学中,妊娠恶阻的发生多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刺激,孕妇精神过度紧张、兴奋,神经系统功能不稳定等因素有关。

滞产

西医学中,滞产多见于子宫收缩异常(即产力异常),本节主要讨论产力异常引起的滞产。

恶露不绝

西医学中,恶露不绝多见于晚期产后出血、胎盘附着面复旧不全、部分胎盘残留。蜕膜残留、产褥感染等。

缺乳

西医学中,可因哺乳方法、营养、睡眠、情绪及健康状况等因素影响乳汁分泌。

阴挺

西医学称本病为子宫脱垂。

阴痒

西医学中,阴痒多见于外阴瘙痒症、外阴炎、阴道炎、外阴白斑和外阴营养不良等疾病。

小儿惊风

西医学中,小儿惊风可见于高热、脑膜炎、脑炎、原发性癫痫等疾病。

小儿积滞

西医学中,小儿积滞多见于胃肠消化不良等疾病。

疳症

酉医学中,疳证多见于小儿严重营养不良、佝偻病以及慢性腹泻、肠道寄生虫病等。

遗尿

西医学中,精神因素、泌尿系异常或感染、隐性脊柱裂等均可导致遗尿。

小儿脑性瘫痪

小儿脑性瘫痪属中医学“五迟”、“五软”等范畴,其发生常与先天禀赋不足、分娩时难产或产伤、脐带绕颈、后天失养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脑,与五脏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脑髓失充,五脏不足。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发生常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护养不当、外伤或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心、脑,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心神失养或元神受扰。

急症

昏厥

西医学中,晕厥多见于一过性脑缺血、脑血管痉挛、体位性低血压、低血糖昏迷、癔症性昏迷以及外伤、情志等各种原因引]起的晕厥(反射性晕厥、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等。

虚脱

西医学中,虚脱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

高热

西医学中,高热多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急慢性过敏性疾病、部分恶性肿瘤、严重烧伤、中暑等疾病中。

抽搐

西医学中,抽搐多见于小儿高热惊厥、颅内感染、高血压脑病、妊娠痫证、癫痫癔症、颅脑外伤、破伤风、颅内占位性病变等疾病中。

内脏绞痛

胆绞痛

胆绞痛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以右上腹胆区绞痛,阵发性加剧或痛无休止为主要特征。多见于各种胆道疾患,如胆囊炎、胆管炎、胆石症、胆道蝈虫等。

心绞痛

西医学中,冠心病、心脏神经官能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Ⅹ综合征、风湿热、冠状动脉炎、肥厚型心肌病等均可引起心绞痛。

肾绞痛

肾绞痛以剧烈腰区疼痛或侧腹部绞痛为主要特征,呈阵发性和放射性,可伴有血尿、排尿异常。

出血证

鼻衄(nǜ)

西医学中,鼻衄多见于鼻腔局部的病证,如鼻中隔偏曲、鼻腔炎症、肿瘤、小儿鼻腔异物并发炎症,及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凝血障碍性血液病、肝硬化、重金属或药物中毒、维生素缺乏及营养不良等疾病中。

咯血

咯血是指气管、支气管、肺组织出血,随咳嗽而出。多见于支气管扩张或炎症、肺结核、肺脓肿、肺癌、肺吸虫等。

吐血

西医学中,吐血多见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肝硬化并发食道静脉曲张出血、肿瘤等疾病中。

便血

酉医学中,便血多见于痔裂下血、肠道炎症(阿米巴痢、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肿瘤、肠道息肉等疾病中。

尿血

西医学中,尿血多见于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的结核、肿瘤等疾病中。

其它

慢性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种病因不明,以持续半年以上的慢性、反复发作性极度疲劳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

戒烟综合征

主症精神委靡,疲倦乏力,焦虑不安,呵欠连作,流泪流涎,口淡无味,咽喉不适,胸闷,恶心呕吐,甚至出现肌肉抖动,感觉迟钝等。

戒酒综合征

主症全身疲乏,软弱无力,呵欠,流泪流涕,厌食,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精神抑郁等。

戒毒综合征

主症长期吸食毒品成瘾,戒断时出现神疲呵欠,恶心呕吐,厌食,腹痛腹泻,肌肉疼痛,流泪流涕,瞳孔扩大,毛发竖立或出汗,烦躁易怒或精神抑郁,甚至打人毁物等。

肥胖症

肥胖症是指人体脂肪积聚过多,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以上。

衰老

基本病机是肾精不足,脾胃虚弱,五脏失养。肾所藏之精是阴阳气血之本,对人的生长、发育、衰老起着决定性作用。

雀斑

雀斑是发生在日晒部位皮肤上的黑色或淡黄色色素斑点,因其斑如雀卵之色,故称雀斑,俗称雀子斑。

黄褐斑

黄褐斑是以发生于面部的对称性褐色色素斑为主耍特征的一种病证,为颜面的色素沉着斑,多见于怀孕、人工流产及分娩后的女性。

艾灸人体黄金保健穴位

神阙穴,位于肚脐,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神阙穴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是人体的长寿大穴。艾灸神阙穴可以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气养血,还能提高免疫力、调节脏腑功能。

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前人有“气海一穴暖全身”之誉称,是说气海穴有强壮全身的作用。临床验证,气海穴确有调整全身虚弱状态,增强免疫及防卫功能的作用,对先天体质虚弱、后天劳损太过者有很大的保健作用。

关元穴

关元穴在脐下3寸,腹中线上。关元穴是小肠经的募穴,也是脾经、肝经、肾经、任脉的交穴,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补一身之元气等作用,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从古到今都把此穴作为保健要穴,艾灸关元穴可补充肾气、延缓衰老。

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命门有“生命之门”之称,对各脏腑的生理活动,起着温煦、激发和推动作用,对饮食消化、吸收与运化,以及水液代谢等都有促进作用。根据临床实践,命门和神阙穴组方,壮阳第一,灸命门可培补肾气,振奋肾经,使阳气充盛行;神阙属任脉,为生命之根蒂,灸之可扶阳固脱。二穴相配具有温肾壮阳、回阳固脱之效。

膻中穴

膻中穴位于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膻中穴是人体保健的要穴,具有宽胸理气、活血通络、清肺止喘、舒畅心胸等功能。现代研究也证实,刺激该穴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松弛平滑肌,扩张冠状血管及消化道内腔径等作用,有效调理各类“气”病,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证,如哮喘、胸闷、心悸、心烦、心绞痛等。

足三里穴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此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足三里是全能养生穴位,在民间就存在“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俗语。中医认为,艾灸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扶正祛邪的作用。

三阴交穴

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踝关节上三寸。此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因此应用广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有调肝补肾、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三阴交一直被称为女人的保健穴位,因为艾灸这个穴位,可以帮助保养女性的子宫和卵巢,还可以养颜美容,让皮肤变得更加光滑水嫩,同时还能帮助调理月经不调等妇科问题。

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俗话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如果每日坚持艾灸涌泉穴,可使人精力旺盛,改善体质,增强防病能力。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疑问请联络为艾养生门店,

艾灸贴合伙人艾艾贴总代-王美玲手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odm.com//mjccby/2467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