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白癜风好治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90321/6983144.html

中华先民最早使用天然漆髹饰器物,并且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发现,将天然漆髹饰工艺推衍成为博大精深的手工艺体系。本文试论中华髹饰工艺与科技发明同步互动的轨迹,以揭示天然漆髹饰工艺发展动因之一斑。

(一)漆的被发现与被利用

早在约上万年前,华夏先民就发现漆树液有高度的粘合性能,可以用于木制器具、生产工具等的粘连加固,涂刷在木器或是陶器之上,便留下了一层致密防水、坚固耐磨、美丽而有光泽的保护膜,木器和陶器不再渗漏,延长了器具的使用寿命。天然漆的粘连作用、保护作用和美化作用一经人们发现,“漆”便成为原始先民的生存原料之一。

对天然漆原始阶段的利用,是用漆树液直接涂刷于器物。浙江萧山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距今约年的桑木漆弓,残长达11cm。弓上明显可见刮生漆灰以后髹本色生漆,漆面有光泽而且能够流平,可能是用水稀释生漆以后、用骨角一类材料为工具涂刮的。

随着文明的精进,华夏先民开始人工种植漆树并且采集漆树液。《尚书·禹贡》有“兖州厥贡漆、丝……豫州贡漆、枲、絺、纻”的记载;《诗经·唐风》道:“山有漆,隰有粟,子有酒食,何不曰鼓瑟!”战国,庄子“尝为蒙漆园吏”;西汉,“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陈夏千亩漆……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木器髹者千枚,漆千斗……此亦比千乘之家”。东北亚其他国家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也种植漆树,而以中国种植漆树历史最为久远,至今仍然是产漆大国。

(二)胎素成形法的发明与油光漆的使用

中国漆器的胎素最早多为木胎和陶胎。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距今年左右的漆木碗、缠竹篾朱漆木桶、漆绘木胎蝶形器、黑漆木筒等10件漆木器;江苏吴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漆绘黑陶杯: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已经用生漆髹涂木器,髹整陶器,以防止渗漏,便于清洗并且延长木器与陶器的寿命。

降至三代,髹饰工艺被用于制作食器、祭器,渐次增加了装饰匠心。如河北藁城早商遗址出土黑红漆镶松石漆器残片,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用牙、绿松石镶嵌的髹漆木器印痕,《周礼》记多种车辆用漆髹饰,湖北当阳春秋墓出土多件仿周代礼器造型的漆器等。战国秦汉,社会风尚从制器重“礼”转为制器重“用”,木、皮、竹、藤、麻布等材料为胎骨的漆器,以轻便、美观、耐用、抗腐蚀等优点,成为新兴地主生活用具的主角。各地出土的漆木器,举凡家具、炊器、食器等生活用具、兵器、乐器、文具玩具、丧葬用具、交通工具……莫不尽有,家具有几、案、箱、榻、屏风等,炊器、食器等,生活用具有鼎、钫、壶、钟、尊、卮、盆、豆、奁、盒、盘、笥、碗、勺、魁、樽、枕、梳、篦、耳杯、虎子等,兵器有箭箙、箭缴、箭杆、刀鞘、剑鞘、戈鞘、弓、弩、矛、盾、弓箭架等,乐器有琴、瑟、笙、箫、篪、钟架、磬架、虎座飞鸟、虎座鸟架鼓等,文具玩具有漆砚、六博局等,丧葬用具有棺、笭床、面罩、通中枕、镇墓兽等。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乐器八种凡15件,其中许多是漆木制造。《汉书》记成帝时皇后所住昭阳宫“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切皆铜冒黄金涂,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釭,函蓝田璧,明珠、翠羽饰之”,可见,汉代大小木作的髹饰十分华美。

髹漆木器木胎成形的方法有:砍挖、锼锯、刻镂、板合、车旋、屈木、圈叠多种。砍挖刻镂成型的漆器如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彩漆木雕禽兽座屏、凤鸟形连理漆杯、彩绘鸳鸯漆豆等;“屈木”成型,别称“卷木胎”,漆工称“卷坯”,指以松、杉木劈、刨为可以弯曲的薄片,弯折、斗榫、胶缝而成胎素,扬州汉墓出土大量卷木胎漆器。汉代漆器铭文中的“纻”,本意是指以漆糊裹麻布于薄木胎,麻布与漆灰层层相夹,马王堆一号汉墓遣策上“漆布小卮”、“九子曾(缯)检”、“布缯检”等文字可以为证。实物证明,三代秦汉,木器有用生漆髹饰,有用掺油之漆髹饰,有用推光漆髹饰(图1)。

图1:[战国]有油漆髹涂的漆木簋,笔者摄于年“湖北九连墩楚墓出土漆器特展”

汉昭帝始元年间,漆器装饰已经是“今富者银口黄耳,金罍玉锺;中者舒玉纻器,金错蜀杯。夫一文杯得铜杯十,贾贱而用不殊”,“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蜀、广汉主金银器,各用五百万”,“臣禹尝从之东宫,见赐杯案尽文画,金银饰,非当所以赐食臣下也”。笔者在扬州博物馆库房上手摩挲汉代贴金银片漆器,漆面有浮光而没有研磨痕迹,金银片花纹几乎与漆面相平,可知是在髹漆流平之后,趁湿将金银片贴上漆面,与唐代金银平脱漆器贴金银片后全面髹涂推光漆待漆干固、再将金银片磨显出漆面是两种简繁不同的工艺(图)。

图:[汉]银釦贴金银片彩绘套装漆奁,扬州胡场汉墓出土,选自《中华文化画报》

(三)油漆精制技术的成熟与研磨推光工艺的初兴

“生漆”含水量在0%~30%之间,有尘埃杂质。其分子结构松散粗糙,黏度大,干燥快,不能厚涂,流平性、光泽度欠佳,成膜粗硬,附着力强。漆工形容生漆“只能刮刮,不能刷刷”。随着文明的精进,人们希望获得光亮的涂层,于是发明了用干性植物油炼制后入漆,以提高成膜的明度与光亮度。熬炼干性植物油的技术,最早见载于北齐《颜氏家训》“煎胡桃油炼锡为银”句。古代称加入催干剂密陀僧的干性植物油叫“密陀油”,用“密陀油”描绘花纹,称“密陀绘”,“曹魏已有言密陀僧漆画之事。”

随着文明的继续精进,人们希望得到平滑致密的漆面,于是发明了生漆精制加工的技术,古代称精制后的本色推光漆为“明膏”、“膏漆”、“合光”、“晒光漆”,与颜料调拌则成彩色推光漆。推光漆黏度降低,流平性好,涂层致密,含光蕴藉。东晋王羲之《笔经》记:“有人以绿沉漆竹管及镂管见遗,录之多年,斯亦可爱玩。”只有以推光漆髹涂笔管干固以后再研磨推光,漆面才能如沉入水中般地明澈。可见,东晋是大漆精制技术成熟和研磨推光工艺初兴并且时髦的年代。推光漆髹涂从此成为应用最广的髹饰工艺,16世纪后期传入日本,日本漆工称其“蜡色涂”。

(四)填嵌技术的发明及对漆性潜能的开掘

唐代诞生了一门崭新的髹饰工艺——“填嵌”,如螺钿平脱、金银平脱、末金镂、犀皮等等,黄成《髹饰录》以《填嵌第七》一章予以记录。填嵌工艺的共同要领是:用稠漆起纹或将装饰材料贴、撒于漆胎形成纹样,全面髹漆待干固,磨显出纹样,推光。磨显推光工艺的成熟,是填嵌类髹饰工艺诞生的必备条件,而磨显技术是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逐步成熟的,从将装饰材料拌入灰漆磨显,到将装饰材料贴、撒于漆胎再髹漆磨显。唐琴髹饰为世人所重,正因为唐人将鹿角煅烧成块、粉碎成灰、拌入灰漆髹涂,等待干固再磨显推光。鹿角分子结构中有大量微隙供生漆钻入,形成漆与灰的高强度粘合,同时使琴透音好,鹿角灰磨显出漆面,推光后呈黄褐色晕斑或是闪烁的色点,十分好看。唐琴髹饰的成就,端赖漆工对研磨推光新工艺的把握。唐代大圣遗音琴就是用鹿角灰做灰漆,琴面蛇腹断间牛毛断,美轮美奂,面板上嵌有金徽,为肃宗至德元年(年)作品。

唐代金银平脱工艺臻于极境。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藏有唐代金银平脱漆琴(图3)、银平脱漆胡瓶、银平脱八角菱花形漆镜盒等,西安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晚唐秘色瓷胎银平脱团花纹漆碗。唐代还出现了以填嵌为主要工艺的末金镂,藏于正仓院的唐代金银钿装大刀,正是用洒金、罩明、研磨、推光的末金镂工艺装饰,被公认为日本莳绘的嚆矢。

图3:[唐]金银平脱漆琴,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藏,选自王朝闻、邓福星编《中国美术史》

以填嵌为要领的螺钿平脱工艺也成熟于唐代。浙江湖州飞英塔内发现五代嵌螺钿黑漆经匣,底板外壁有朱漆书“吴越国顺德王太后宝装经函肆只……广顺元年(年)十月……题记”47字,虽然漆木板散架不成器,却是中国现存最早成熟工艺的螺钿平脱漆器。苏州博物馆藏北宋嵌螺钿经匣,木胎,黑漆外壁满饰与黑漆面完全相平的夜光螺花叶纹,局部螺片边缘有锯齿,脱落的螺片厚1.08毫米,漆面明显有研磨痕迹。金银平脱工艺与螺钿平脱工艺唐代就已经传入朝鲜半岛,其繁花似锦的装饰风直接影响了韩国螺钿平脱漆器风格的形成。

犀皮漆器的技术要领也是起花、换色填漆再磨显出花纹,文质相平,作为填嵌工艺的一种,犀皮当出现在研磨推光工艺成熟、绞胎陶器盛行的唐代。《太平广记》写有犀皮漆枕。填嵌工艺还为唐人错综运用,唐人传奇名篇《霍小玉传》写“斑犀钿花盒子”可为旁证。犀皮工艺唐代就已经传往日本,日本漆工将起花、填漆再磨平为自然纹理的填嵌工艺如“若狭涂”、“矶草涂”、“堆朱涂”、“绫纹涂”等统称为“唐涂”,从名称即可见其源头正在唐代犀皮工艺。

推光漆成膜脆硬,层层累积更是坚硬无比。中国漆工发现,以炼熟的桐油入漆层层髹涂到一定厚度,就可以使漆层柔软以方便雕刻。对漆和桐油潜能的开掘,使南方六朝诞生了深雕云纹的雕漆工艺——剔犀。中国五世纪剔犀漆奁分别为东京松涛美术馆编《中国の漆工芸》、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编《中国漆艺两千年》见载。剔红等雕漆工艺的发明,则在中国漆工对漆性潜能进一步把握的唐代。《髹饰录》记:“剔红……唐制多如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唐制雕漆无存,日本藏北宋剔红牡丹唐草纹盏托盘,牡丹唐草纹丰腴婉转,剔刻极浅,花纹缝隙间土黄漆地上刻六瓣锦,淳和腴润,美感沁入心脾,是存世宋剔中最接近唐风的一件(图4)。

图4:[宋]剔红牡丹唐草纹盏托盘,选自东京松涛美术馆《中国の漆工芸》

(五)民用漆器的发展与箔粉髹饰的盛行

宋代,髹饰工艺走出宫廷豪门,成为民间的、市场的工艺,民用漆器空前发展,花瓣形碗、盘、奁、盏托等,胎轻体薄,素髹一色,圆润优雅,线型流畅,有极高的审美品位。江苏淮安北宋墓出土宋代素髹漆器75件,宜兴和桥南宋墓出土素髹漆器30余件,从中可见,推光漆髹涂已经成为宋代民用漆器的最基本工艺,研磨推光工艺也已经相当精熟(图5)。

图5:[南宋]素髹漆器,笔者摄于南京博物院

古代金箔的打制,有一个由厚变薄的过程。虽然考古界习惯将商至汉代漆器上的金片称为“金箔”,虽然《后汉书》已经有了关于“金薄”的记载,虽然唐李倕墓出土捻绞金线的“金箔”厚仅8.微米,严格说来,“飞金”才是真正意义的金箔,其厚度仅有0.1微米。传说金箔锻制工艺为东晋葛洪始创,唐代佛像有用金箔装銮,金碧山水于唐代开派,于宋代盛行,漆器贴金、上金、泥金以及描金、戗金、隐起描金等箔粉髹饰工艺都于宋代盛行,应是以金箔锻制工艺的成熟为支撑的。金箔锻制工艺当始于东晋,成熟于佛像贴金装銮、金碧山水开派的唐代,流行于金碧山水和描金、戗金漆器盛行的宋代。已知隐起描金的最早实物是年苏州市瑞光塔出土的北宋真珠舍利宝幢。幢通高1.6公分,其八角须弥座开光内、底足转角处与束腰各堆塑折枝花、飞天、供养人再泥金,木雕须弥山描金,盛装宝幢的木函上有“大中祥符六年(年)……”墨书。整座宝幢不仅是朱髹隐起描金的罕见精品,更是极为罕见的综合工艺品。前述慧光塔经函外函赭色灰漆地上,隐起描金为五方佛、异兽、飞鸟、莲纹,识文描金为卷草,雅致沉静,古漆器中实难见此绝品,函外底有几行题字,仅“大宋庆历二年(年)”几字可辨。已知戗金漆器的最早实物如江苏武进南宋墓出土温州造戗金漆器数件,其中,银釦十二棱莲瓣形戗金庭院仕女图朱漆奁是国宝级文物。奁高仅1.3公分,卷木胎制为三撞莲瓣式,外壁朱漆面隐隐有裂纹,盖面用戗金法制为一幅《园林仕女图》,人物衣衫钩戗为细若秋毫的刷丝纹,五官钩戗纤细若无,柳树、山石戗纹粗壮,奁壁戗金制为折枝花卉,花瓣上可见纤细的刷丝纹(图6)。日本藏有中国元代戗金漆器多件。

图6:[南宋]银釦十二棱莲瓣形戗金庭院仕女图朱漆奁,选自李宗岳等编《中国历代艺术》

(六)中国髹饰工艺的集成与日本髹饰工艺的进入

明代永乐、宣德年间,宫廷作坊造剔红、填漆漆器。明前期宫廷剔红上承元代嘉兴剔红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的风格,雕刻简练,磨工精到,润光内含;填漆则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磨平如镜,似更难制,至败如新。明中后期,江南手工业商业繁荣,市民文化高涨,鉴藏之风盛行,漆器从趋同走向求异,造型花样翻新,装饰百端奇巧。晚明,西方传教士带来西方切于实用的器具,中国的士大夫开始反思以器用之学为末务的痼习,将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odm.com//mjccwh/2441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