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支气管扩张专科治疗医院 >> 支气管扩张护理 >> 咯血支气管扩张的辨证论治
凡喉部以下,呼吸道的各部出血,经口咯出者,称之为咯血。病情严重者,血从口鼻涌出,其主要危险是血之凝块阻塞气道,引起窒息,或大量出血而休克,此属危急之症,必须及时止血、抢救。针灸治疗辄获良效,颇堪应急。
本症多见于支气管扩张和肺结核,其次见于肺脓疡、肺癌,肺郁血及血液病患者,临床可按本症辨证施治。这里主要侧重地介绍支气管扩张。
病因病机
本症出于肺,故病位在肺盛,或肾阴亏损,阴虚火旺,以致损伤肺络,迫血妄行,导致略多由外感、肺有燥热,或肺热血;亦有瘀血内阻,壅遏肺络,引起血溢络外而成咯血。
现代医学认为支气管扩张,是指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损坏管壁,以致支气管扩张和变形,甚则咯血的一种病症,多见于青壮年。
本症临床辨证,一般分以下三型肺热壅盛型
症状:咯痰带血,量多鲜红,口干渴饮,舌红苔黄,脉浮而滑数
治则:清肺止血。以取手太阴、督脉经穴为主。处方:鱼际、尺泽、孔最、少商、大椎。
随症加穴:①口千渴饮者,加液门、照海;②痰多者,加丰隆。
灸法:
(1)艾卷回旋灸:每次2~4穴,每穴灸15~20分钟,以灸至局部温热红润为度。每日或隔日灸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天。
(2)蒜泥敷灸:取新鲜独头蒜1头,加入硫磺末6克、肉桂末3克,冰片3克。将大蒜去皮洗净,捣烂成泥膏状,或加入上药末调匀,灸治时取蒜泥10克分别敷于涌泉穴,用胶布固定(为防止局部起泡,可先在穴位处涂擦石蜡油或其它油类少许)。
每天敷灸1次,每次敷灸35小时,连续敷灸3天。
方义:本型为肺热壅盛之证,故取肺经之荥穴鱼际、合穴尺泽,以泻肺之壅热,而凉血止血;孔最为肺经之郄穴,少商为肺经之井穴,二穴配用,以清肺止血;大椎为六阳之会,取之以通阳泄热。加液门、照海以生津止渴;佐丰隆以降气涤痰。
2.阴虚火旺型
作症状:干咳痰少而带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夜寐盗汗,烦燥易怒,便秘尿赤,胸胁牵痛,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滋阴降火。以取手太阴、足少阴、手少阴、足厥阴经穴为主。
处方:尺泽、鱼际、阴郄、太溪、行间。
随症加穴:①五心烦热者,加劳宫:②口干咽燥者,加金津玉液(刺出血)、照海;③便秘尿赤者,加天枢、阴陵泉。
灸法:
(1)蒜泥敷灸:参照“肺热壅盛型”蒜泥敷灸法操作
(2)复方瓜蒌敷灸:取瓜蒌(大者)1枚,贝母50克,元胡(煅)10克,牙皂15个,青黛10克,蜂蜜克。先将贝母、元胡索、牙皂、青黛混和研为细末,再将瓜蒌(连籽、皮)捣融。放蜂蜜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入以上五味药,调和如膏备用。治疗时取药膏如核桃大,分别敷于膻中、肺俞或大杼穴处,盖以纱布,胶布固定即可。每次敷灸12小时,每日或隔日敷灸1次。
方义:本型属阴虚火旺之证,故取尺泽、鱼际以滋肺阴、降虚火而止血;取阴郄以宁心汗;太溪以滋补肾阴,而冀金水相生;更取足厥阴肝经之荥穴行间,而泻肝之郁火。配劳宫以泻心包之火邪而除五心烦热;取金津玉液、照海以生津润燥而济口干咽燥;佐天枢、阴陵泉以通腑泄热而疗便秘尿赤。
3.瘀血内阻型
症状:胸间刺痛,路痰带血,或血块,脉涩,舌质紫暗、少苔。
治则:行气化瘀。以取足太阳、任脉、手厥阴、手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处方:膈俞、膻中、内关、孔最、足三里。
随症加穴:①胸中刺痛者、加郄门、太渊;②咯痰带血者,加尺泽、丰隆
灸法:
(1)艾炷隔姜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3~9壮,艾炷如半枣核大或黄豆大。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情况,每日或隔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天。
(2)灸娃隔蒜灸:选用穴位、施灸壮数及疗程同艾炷隔姜灸
(3)艾炷瘢痕灸:每次选2~3穴,背部俞穴每次灸3~5壮,胸腹部及四肢部俞穴每次灸4~7壮,艾炷如麦粒大或黄豆大。此法多用于夏季“伏天”灸治。
方义:本型属瘀血内阻之证,治当行气化瘀。故取血之会穴膈俞,气之会穴膻中以行气机而化瘀血;内关具有宽胸、理气镇痛之效;孔最善长凉血、止血、镇痛作用;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除善治六腑诸疾外,还能消散胸之瘀血。若胸中刺痛甚者,则加郄门、太渊,以宣肺通脉,活血镇痛;咯痰带血者,则加尺泽、丰隆,以降逆涤痰,清肺止血。如此诸穴协用,共奏宽胸利膈,散瘀活血,理气镇痛之效,则咯血之症自可痊愈。
近年来,临床上多用灸法治疗该病的咯血,如上医院报道,应用蒜泥敷灸双侧涌泉穴,治疗肺部疾患所致的咯血35例,取得较好止血效果。本组病例中,其中肺结核略血20例,敷灸后19例血止;支气管扩张等患者的咯血15例,敷灸后10例血止。本组35例患者中,贴1~2次后血止者18例,咯血减少或先用其它止血药无效,改用本法后血止者11例,无效者6例。在29例获效病例中,敷灸2次(4天)以内血止者25例,其中5例系大量持续咯血,曾用脑垂体后叶素治疗无效,改用本法后血止。本法对中等量(毫升以上)咯血者疗效为佳,对持续性少量咯血或痰血疗效较差。从辨证分型来看,肺阴虚型效显,肺气虚型较差。本法简便易行,副作用少,对禁忌用脑垂体后叶素的老年人和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亦可使用。(上医院肺科:大蒜泥敷贴涌泉穴治疗咯血,1:47,)
田氏应用该法曾治疗4例支气管扩张中等量以上咯血的患者,均于2~3次敷灸后咯血停止,获得满意效果。
病案举例:张××,女,30岁,工人。原患支气管扩张已5年,经常咳嗽,胸闷,咯黄色粘液痰,每年均要咯血1~2次,曾经中西医药物治疗稍好转。于年6月11日夜11时许,患者忽感胸闷,咳嗽加重,随即咯血5口,色鲜血有泡沫,至次日7点半又大口咯血,咯血量约毫升,并伴头晕、心悸、气短、烦燥、口干等症,急诊来我科治疗。体查:急性病容,神清能合作,体温36.5℃,脉搏95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85毫米汞柱,心律齐,两肺可闻干湿性罗音,X线胸片显示两肺纹理增粗紊乱,右下肺可见蜂窝状阴影。脉细数,少苔质红。经用蒜泥敷灸双侧涌泉穴5个小时后,咯血量减少。敷灸24小时后,仅见少量血痰,经2次治疗咯血停止。后又于同年“伏天”施行艾炷瘢痕灸,取穴肺俞、膏肓、足三里等,连续灸治3年。于年随访诸症大有好转,已3年未咯血,且咳嗽较轻,瘢量减少,感冒次数亦减少,体力已基本恢复,已能参加正常工作。(田从豁《中国灸法集粹》)
1.吐血唾血,上气咳逆,灸肺俞,随年壮。
吐血唾血,灸胸堂百壮,不针。上气咳逆,灸膻中五十壮。
上气短气咳逆,胸背痛,灸风门、热府百壮。
上气咳逆,胸满短气,牵背痛,灸巨阙、期门各五十壮。
上气胸满,短气咳逆,灸云门五十壮。(《千金方》)
2.唾血内损,鱼际泻、尺泽补、间使、神门、太渊、劳宫、曲泉、太溪、然谷、太冲、肺俞百壮。肝俞三壮,脾俞三壮(《神应经》)
3。咳嗽红痰,列缺、百劳、肺俞、中脘。
咯血,风门。
久嗽不愈,将本人乳下约离一指许有低陷之处,与乳直对不偏者名直骨穴,如妇人即按其乳头直向下,看其乳头所到之处即是直骨穴位,灸艾三壮,艾炷如赤豆大,男灸左,女灸右,不可差错,其嗽即愈。(《神灸经纶》)
4丹溪治一壮年,患嗽而咯血,发热肌瘦,医用补药数年而病甚,脉涩,此因好色而多怒,精神耗少,又补寒药多,荣卫不行,淤血内积,肺气壅遏,不能下降,治肺壅,非吐不可,精血耗,非补不可。唯倒仑法二者兼备,但使吐多于泻耳,兼灸肺俞二穴,在三椎骨下横过各一寸半,灸五壮而愈。(《古今医案按》)
5,唾血内损,鱼际泻、尺泽补、间使、神门、太冲、肺俞百壮、肝俞百壮、脾俞三壮、下三里。(《针灸集成》卷二)
6.咳血:鱼际、尺泽、心俞、肺俞、肝俞、足三里、三阴交、内庭、行间。(《内科针灸治疗学》)
7.咳血吐血,间使、列缺、太渊、鱼际、神门、百劳、风门、肺俞、肝俞、脾俞、乳根、上脘、三里。(《针灸逢源》卷五)
8。痰饮久患不愈,膏肓穴灸之愈多愈妙。(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
9.取穴:1组:肺俞、天突、膺窗、膻中、足三里、丰隆、尺泽。2组:肺俞、心俞、膻中、华盖。
用消喘膏(白芥子21克、元胡21克、细辛15克、甘遂12克共研末,用姜汁调成糊状)于背俞穴敷之。(《实用针灸学》)
1。临床使用蒜泥敷治疗本病中等量以上咯血,经敷灸2次以上血仍未止者,应考虑加用其它止血药物,进行综合治疗。
2。如经敷灸多次仍咯血不止者,可服中药“镇咳止血经验方”(炙紫苑15克,炙款冬花15克,白芨粉24克,藕节炭20克,阿胶珠(即蛤蚧粉炒阿胶)18克,水煎服,每日1~2剂,连服三日,辄收良效)。
白癜风有治疗好的吗治白癜风有什么土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odm.com//mjcczz/21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