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针灸学派灸法传承大讲堂

愿景:秉承澄江针灸百年医脉,依托全球澄江针灸传人与学子,举办研讨、专访与论坛,传播质朴澄江针灸思想,鼓励东方学术,缅怀百年澄江。

使命:推广化脓灸疗法,培养使用化脓灸的家庭艾灸师,举办场化脓灸公益教学讲座。

价值观:觉醒(做一个先知先觉者)、回归(本心,初心,自然,祖先的智慧,未被污染的自我)、唤醒(爱自己)、无条件的爱(帮助身边的人)。

有些人特别怕冷,稍一变天,就特别敏感。

别人穿秋衣的时候,他恨不得穿棉袄,到了冬天更是全副武装,可还是冷到骨子里。

这其实是寒症的表现,所谓“百病皆起于寒”,寒是疾病麻烦的源头。

另外,身体不同部位感到寒冷,也预示着不同的身体情况。

怕冷是一种病,你知道吗

肚脐下冷凉〈叫〉宫寒!

肚脐上冷凉〈叫〉胃寒!

腰上冷凉〈叫〉带脉寒!

肩上冷凉〈叫〉胆不通!

手臂冷凉〈叫〉肺气虚!

颈部冷凉〈叫〉膀胱虚!

手背冷凉〈叫〉气不足!

大腿冷凉〈叫〉脾胃虚!

小腿冷凉〈叫〉肠胃虚!

艾灸养生

中医调病,优势之一在于辨证,通过望闻问切,观察症状,找到背后隐藏的病根,争取达到断根之目的。

就拿冷来说,冬天很多人会怕冷,其实怕冷也是一种症状,往往预示着背后的某一个病根。

脖子怕冷——膀胱虚!

民间俗语,“神仙也怕脑后风”,脑后脖子,是人体最怕冷的部位之一。但很多人不知道,脖子冷,除了影响颈椎,还是膀胱虚的表现。

膀胱经为足太阳经,阳气充足,它经过脖子,充足的阳气也应能温暖人的脖子,如果脖子都怕冷,那说明膀胱和膀胱经多半出了问题。

这种情况下需要艾灸阿是穴,天柱,大椎、膀胱俞,八髎。

肩膀怕冷——胆不通!

大家知道肩膀上有个穴位叫肩井穴,它是胆经在人体上半身的一个主要穴位。

肩井穴与肩颈息息相关,专门调理肩部疾病,当一个肩膀开始怕冷,说明背后的胆经可能已经堵塞,使人胆功能减弱,无法排毒,大腿外侧肥胖等。

这种情况首先艾灸肩膀阿是穴,其次艾灸胆所在的部位,正反面局部艾灸20分钟,然后艾灸背部肝俞、胆俞,以及胆经的肩井,阳陵泉穴。

肚脐上面冷——脾胃病

肚脐上面,就是人的中焦,脾胃所在,这里冷的人,背后往往是脾胃有问题。

因为脾胃是很怕寒的,人在寒冷时,阳气会优先温暖脾胃,肚脐上面冷,说明脾胃附近的阳气已经不足,甚至已经罹患脾胃病。

此时可以艾灸:脾俞、上中下脘、神阙、关元、足三里等穴位,温中祛寒,温煦脾胃。阳气足了,肚子也会温暖,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施灸的时间。

肚脐下面冷——宫寒

肚脐下,为人体丹田区域,也是女性子宫附近的位置。

正常女性肚脐下应该是常年温暖,因为这里是阳气聚集之地,得到了重点照顾。如果这里都开始怕冷,说明体寒已经比较严重,比如宫寒。

需要及早艾灸,穴位取附近的关元,神阙,命门,气海等,温补肾阳,培补元气,温暖子宫。

另外泡脚也能缓解宫寒症状,把艾叶或红花用纱布包好,放入盆内煮开泡脚,可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腰怕冷——带脉寒

奇经八脉里面,有一条经脉好像腰带一样,环绕人的腰部,约束其他经脉,它就是带脉。

一个人腰寒,往往也就是带脉寒,腰部会变得松弛,僵硬。

除了日常保暖,按摩腰部之外,还应艾灸腰部的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祛寒,补充阳气,温暖带脉,每穴艾灸20-30分钟,每天1-2次。

腿怕冷——虚和堵

冬天很多人的腿会特别怕冷,尤其是中老年人和体弱的女性,甚至会患上老寒腿,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主要有两个:如果是体型不瘦但是腿冷,说明气血运行缓慢或是经络不通,无法顺利温暖下身;如果形体消瘦而腿寒,说明气血不足,无法温煦四肢末端。

这种情况可以艾灸阿是穴,八髎,足三里,涌泉,每穴15-20分钟,以感觉温热、舒适、不烫为度,可随着艾灸进程适当延长。

手臂怕冷——肺气虚

肺经是人体十二正经循行之首,从腹部开始,向下联通大肠,然后从大肠返回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脏,从气管喉咙横行出胸壁外上方,走下腋下,沿着上臂前外侧,至肘中后最后抵达手指。

所以人的手臂怕冷,背后原因很可能是肺气虚,气血不足以温暖手臂所致。

这类人群多属于气虚体质,尤其适合艾灸,因为艾灸补气一流,艾灸膏肓,气海、肺俞等补气穴位可以有效缓解。

附:黄帝灸法

1.男妇虚劳,灸脐下三百壮。

2.男妇水肿,灸脐下五百壮。

3.阴疽骨蚀,灸脐下三百壮。

4久患脾疟,灸命关五百壮。

5.肺伤寒,灸脐下三百壮。

6.气厥、尸厥,灸中脘五百壮。

7.缠喉风,灸脐下三百壮。

8.黄黑疸,灸命关二百壮。

9.急慢惊风,灸中脘四百壮。

10.老人二便不禁,灸脐下三百壮,

11.老人气喘,灸脐下三百壮。

12.久患香港脚、灸涌泉穴五十壮。

13.产后血晕,灸中脘五十壮。

14.暑月腹痛,灸脐下三十壮。

15.鬼邪着人,灸巨阙五十壮、脐下三百壮。

16.妇人脐下或下部出脓水,灸脐下三百壮。

17.妇人无故风搐发昏,灸中脘五十壮。

18.久患伛偻不伸,灸脐俞一百壮。

19.鬼魇着人昏闷,灸前顶穴五十壮。

20.妇人半产,久则成虚劳水肿,急灸脐下三百壮。

21.死脉及恶脉见,急灸脐下五百壮。

22.妇人产后腹胀水肿,灸命关百壮、脐下三百壮。

22.肾虚面黑色,灸脐下五百壮。

23.呕吐不食,灸中脘五十壮。

24.妇人产后热不退,恐渐成痨瘵,急灸脐下三百壮。

扁鹊灸法

1.命关二穴在胁下宛中,举臂取之,对中脘向乳三角取之。

此穴属脾,又名食窦穴,能接脾脏真气,治三十六种脾病。凡诸病困重,尚有一毫真气,灸此穴二三百壮,能保固不死。一切大病属脾者并皆治之。盖脾为五脏之母,后天之本,属土,生长万物者也。若脾气在,虽病甚不至死,此法试之极验。

2.肾俞二穴在十四椎两旁各开一寸五分。凡一切大病于此灸二三百壮。盖肾为一身之根蒂,先天之真源,本牢则不死,又治中风失音,手足不遂,大风癞疾。

3.三里二穴在膝眼下三寸,骨外筋内宛中,举足取之。治两目(目+荒)(目+荒)不能视远,及腰膝沉重,行步乏力,此证须灸中脘、脐下,待灸疮发过方灸此穴,以出热气自愈。

4.承山二穴,在腿肚下,挺脚指取之。治香港脚重,行步少力。

5.涌泉二穴,在足心宛宛中。治远年香港脚肿痛,或脚心连胫骨痛,或下粗腿肿,沉重少力,可灸此穴五十壮。

6.脑空二穴,在耳尖角上,排三指尽处。治偏头痛,眼欲失明,灸此穴七壮自愈。

7.目明二穴,在口面骨二瞳子上,入发际。治太阳连脑痛,灸三十壮。

8.腰俞二穴,在脊骨二十一椎下。治久患风腰疼,灸五十壮。

9.前顶二穴,在鼻上,入发际三寸五分。治巅顶痛,两眼失明。

窦材灸法

1.中风半身不遂,语言謇涩,乃肾气虚损也,灸关元五百壮。

2.伤寒少阴证,六脉缓大,昏睡自语,身重如山,或生黑靥,噫气、吐痰、腹胀、足指冷过节,急灸关元三百壮可保。

3.伤寒太阴证,身凉足冷过节,六脉弦紧,发黄紫斑,多吐涎沫,发燥热,噫气,急灸关元、命关各三百壮。

伤寒惟此二证害人甚速,仲景只以舌干口燥为少阴,腹满自利为太阴,余皆归入阳证条中,故致害人.然此二证若不早灸关元以救肾气,灸命关以固脾气,则难保性命。盖脾肾为人一身之根蒂,不可不早图也。

(舌干口燥乃少阴本热之证,仲景以大承气急下,但此理非身登仲景之堂者不能知,非神于仲景之法者不能用,盖火热亢盛不用承制,则燎原之害炽而生化之机息,可不畏哉!设本热假而标阴伏,误用承气立见危亡矣。先生灸法真保命全生之要,业医之士切须审察,不可卤莽而行之也。仲景盖以气化而用承气,若涉形藏,别有治法,不可混辟。)

4.脑疽发背,诸般疔疮恶毒须灸关元三百壮以保肾气。

5.急喉痹、颐粗、颔肿、水谷不下,此乃胃气虚风寒客肺也,灸天突穴五十壮。(穴在结喉下四寸。)

6.虚劳咳嗽潮热,咯血吐血六脉弦紧,此乃肾气损而欲脱也,急灸关元三百壮,内服保元丹可保性命.若服知柏归地者,立死。盖苦寒重损其阳也。(虚劳而致六脉弦紧,即是肾气损脱。乃今之医治虚劳者,脉至微细急疾,尚用寒凉,真视人如草芥也,此种人不知作何结果。)

7.水肿膨胀、小便不通,气喘不卧,此乃脾气大损也,急灸命关二百壮,以救脾气,再灸关元三百壮,以扶肾水,自运消矣。

8.脾泄注下,乃脾肾气损,二三日能损人性命,亦灸命关、关元各二百壮。

9.休息痢下五色脓者,乃脾气损也,半月间则损人性命,亦灸命关、关元各三百壮。

10.霍乱吐泻,乃冷物伤胃,灸中脘五十壮,若四肢厥冷,六脉微细者,其阳欲脱也,急灸关元三百壮。

11.疟疾乃冷物积滞而成,不过十口、半月自愈。若延绵不绝乃成脾疟,气虚也,久则元气脱尽而死,灸中脘及左命关各百壮。

12.黄胆眼目及遍身皆黄,小便赤色,乃冷物伤脾所致,灸左命关一百壮,忌服凉药。若兼黑疸乃房劳伤肾,再灸命关三百壮。

13.番胃,食已即吐,乃饮食失节,脾气损也,灸命关三百壮。(命关当作命门)

14.尸厥不省人事,又名气厥,灸中脘五十壮。

15.风狂妄语,乃心气不足,为风邪客于包络也,先服睡圣散,灸巨阙穴七十壮,灸疮发过,再灸三里五十壮。

16.胁痛不止乃饮食伤脾,灸左命关一百壮。

17.两胁连心痛乃恚怒伤肝脾肾三经,灸左命关二百壮,关元三百壮。

18.肺寒胸膈胀,时吐酸,逆气上攻,食已作饱,困倦无力,口中如含冰雪,此名冷劳,又名膏肓病。乃冷物伤肺,反服凉药,损其肺气,灸中府二穴各二百壮。

19.咳嗽病,因形寒饮冷,冰消肺气,灸天突穴五十壮。

20.久嗽不止,灸肺俞二穴各五十壮即止。若伤寒后或中年久嗽不止,恐成虚劳,当灸关元三百壮。

21.疠风因卧风湿地处,受其毒瓦斯,中于五脏,令人面目庞起如黑云,或遍身如锥刺,或两手顽麻,灸五脏俞穴。先灸肺俞,次心俞、脾俞,再次肝俞、肾俞,各五十壮,周而复始,病愈为度。

22.暑月发燥热,乃冷物伤脾胃肾气所致,灸命关二百壮。或心膈胀闷作疼,灸左命关五十壮。若作中暑服凉药即死矣。

23.中风病方书灸百会、肩井、曲池、三里等穴多不效,此非黄帝正法。灸关元五百壮,百发百中。

24.中风失音乃肺肾气损,金水不生,灸关元五百壮。

25.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

26.虚劳人及老人与病后大便不通,难服利药,灸神阙一百壮自通。

27.小便下血乃房事劳损肾气,灸关元二百壮。

28.砂石淋诸药不效,乃肾家虚火所凝也,灸关元三百壮。

29.上消病日饮水三五升,乃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灸关元一百壮,可以免死。或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

30.中消病多食而四肢羸瘦,困倦无力,乃脾胃肾虚也,当灸关元五百壮。

31.腰足不仁,行步少力,乃房劳损肾,以致骨痿,急灸关元五百壮。

32.昏默不省人事,饮食欲进不进,或卧或不卧,或行或不行,莫知病之所在,乃思虑太过,耗伤心血故也,灸巨阙五十壮。

33.脾病致黑色痿黄,饮食少进,灸左命关五十壮。或兼黧色,乃损肾也,再灸关元二百壮。

34.贼风入耳,口眼歪斜,随左右灸地仓穴五十壮,或二七壮。

35.耳叶焦枯,面色渐黑,乃肾劳也,灸关元五百壮。

36.中年以上之人,口干舌燥,乃肾水不生津液也,灸关元三百壮,若误服凉药,必伤脾胃而死。

37.中年以上之人,腰腿骨节作疼,乃肾气虚惫也,风邪所乘之证,灸关元三百壮。若服辛温除风之药,则肾水愈涸,难救。

38.腿间发赤肿,乃肾气风邪着骨,恐生附骨疽,灸关元二百壮。

39.老人滑肠困重,乃阳气虚脱,小便不禁,灸神阙三百壮。

40.老人气喘,乃肾虚气不归海,灸关元二百壮。

41.老人大便不禁,乃脾肾气衰,灸左命关、关元各二百壮。

42.两眼昏黑,欲成内障,乃脾肾气虚所致,灸关元三百壮。

43.瘰因忧郁伤肝,或食鼠涎之毒而成,于疮头上灸三七壮,以麻油润百花膏涂之,灸疮发过愈。

44.破伤风,牙关紧急,项背强直,灸关元穴百壮。

45.寒湿腰痛灸腰俞穴五十壮。

46.行路忽上膝及腿如锥,乃风湿所袭,于痛处灸三十壮。

47.脚少力或顽麻疼痛,灸涌泉穴五十壮。

48.顽癣浸淫或小儿秃疮,皆汗出入水,湿淫皮毛而致也,于生疮处隔三寸灸三壮,出黄水愈。

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灸二十壮后却减一分,务要紧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子大。其灰以鹅毛扫去,不可口吹。

如癫狂人不可灸,及膏粱人怕痛者,先服睡圣散,然后灸之。一服止可灸五十壮,醒后再服、再灸。

“灸法扶阳,多灸重灸,灸通灸透”,特别是化脓灸施灸时,其强烈穿透性疼感及长时间灸疮的刺激恰到好处的结合,为其他针灸手段所不具有,故对疑难杂症往往能获得顿起沉疴。

艾,来自远古,大地之恩赐,厚德载物

灸,源于太阳,上苍之馈赠,自强不息

没病的时候灸一灸能强身健体;

生病的时候灸一灸能调病驱疾。

阳气若足千年寿

艾灸扶阳第一方

第?1阶段:一灸补阳——改变体质

第?2阶段:二灸化阴——驱逐病邪

第?3阶段:三灸强免疫——提高免疫

艾灸是否灸“透”可以通过患者的四个层面来验证:

第一层是形,形顺了,肢体恢复了正常的姿态;

第二层是质,质柔了,筋肉有弹性,关节灵活;

第三层是气,能感觉到患者说身体里面暖了热了。

第四层是神,他觉得舒服了。

形,质,气,神,这才叫标准。

只有灸透了,才能起效果,每次都起一点效果,连续艾灸,就能改变体质。

最后提醒:虽说灸量到位才有效果,但是,施灸过程中还是以自己身体的感觉为上限,谨记“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现代人的诸多病症,包括被现代医学认定为不可治愈的疑难病症,都是由于阳气不足造成的。李可先生认为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风湿免疫病和肿瘤,这些病都是由于寒湿侵袭、阳气受损造成的。这是运用扶阳理论治疗这些病证的客观条件。联系我们

澄江针灸学派灸法传承大讲堂

愿景:秉承澄江针灸百年医脉,依托全球澄江针灸传人与学子,举办研讨、专访与论坛,传播质朴澄江针灸思想,鼓励东方学术,缅怀百年澄江。

使命:推广化脓灸疗法,培养使用化脓灸的家庭艾灸师,举办场化脓灸公益教学讲座。

价值观:觉醒(做一个先知先觉者)、回归(本心,初心,自然,祖先的智慧,未被污染的自我)、唤醒(爱自己)、无条件的爱(帮助身边的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odm.com//mjcczz/2374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