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病医院哪些好 https://m-mip.39.net/man/mipso_4658077.html

感冒

感冒是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其主要特征的常见外感疾病,又称“伤风”、“冒风”。全年均可发病,尤以冬、春两季多见。常因病情轻重的不同而分为伤风、重伤风和时行感冒。

感冒的发生多因于起居失宜、涉水冒雨、过度疲劳等导致正气不足;或气候骤变、涉水冒雨等使机体卫外功能难以适应,六淫、时行之邪侵袭人体而致病,以风邪为主因,每与当令之气(寒、热、暑湿)或非时之气(时行疫毒)夹杂为患。本病病位在肺卫。基本病机为卫表失和,肺失宣肃。

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属中医感冒范畴。

主症:鼻塞,流涕,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周身酸楚。

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咽痒作咳,痰液清稀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风热证:发热重,恶寒轻,咽喉肿痛,鼻流浊涕,咯痰色黄而黏,口渴欲饮,苔薄黄,脉浮数。

暑湿证:身热,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脘痞闷,泛恶,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1.基本治疗

治则:祛风解表。取手太阴经、手阳明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列缺、合谷、风池、大椎、外关。

配穴:风寒证配风门、肺俞;风热证配曲池、尺泽;暑湿证配中脘、足三里;体虚配足三里;鼻塞流涕配迎香;全身酸楚配身柱;头痛配印堂、太阳;咽喉肿痛配少商、商阳。

操作:诸穴均宜浅刺。风寒证可加灸法;风热证大椎可行刺络拔罐。少商、商阳用点刺放血法。

方义:本病病位在肺卫,太阴、阳明经互为表里,故取手太阴、手阳明经列缺、合谷原络配穴以祛风解表;风池为治风要穴,取之既可疏散风邪,又可与列缺、合谷相配清利头目,宣肺利咽止咳;督脉主一身之阳气,温灸大椎可通阳散寒,刺络拔罐可清泻热邪;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脉,“阳维为病苦寒热”,取之通利三焦,疏风清热。

2.其他治疗

(1)三棱针:取耳尖、尺泽、太阳、关冲。每次选用1?2穴,点刺出血。适用于风热证。

(2)拔罐:取大椎、风门、肺俞、身柱。每次选用2?3穴,留罐法,或背部膀胱经走罐法。适用于风寒证。

1.感冒与流脑、乙脑、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的早期症状相似,应注意鉴别。若出现高热持续不退、咳嗽加剧、咯吐血痰等症时,宜尽快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2.注意保持居室内空气流通。感冒流行期间可灸大椎、足三里等穴进行预防。

咳嗽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略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患的主要证候之一。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痰声并见,故并称咳嗽。

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于肺,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累及于肺。本病病位在肺。基本病机是肺失宣降。

西医学中,咳嗽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肺心病、肺癌等疾病中。

主症:以咳逆有声,或伴咯痰为主要表现。若起病急骤,病程较短,伴肺卫表证者,多为外感咳嗽;起病缓慢,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伴肺、肝、脾等脏功能失调或虚损证者,多为内伤咳嗽。

风寒袭肺:兼见咽喉作痒,咯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犯肺:兼见痰黏稠或黄,咯吐不爽,鼻流黄涕,咽喉肿痛,头胀痛,或恶风身热,苔薄黄,脉浮数。

痰湿蕴肺:兼见痰多,质黏腻或稠厚成块,晨起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胸闷脘痞,呕恶纳呆,大便时溏,苔白腻,脉濡滑。

肝火犯肺:兼见胸胁胀痛,面赤口苦咽干,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肺阴亏耗:干咳,咳声短促,痰少质黏,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身体口渐消瘦,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

1.基本治疗

治则:宣肺止咳。取肺的背俞穴及手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外感:肺俞、列缺、合谷

内伤:肺俞、中府、太渊、三阴交

配穴:风寒袭肺配风门、外关;风热犯肺配大椎、尺泽;痰湿蕴肺配丰隆;肝火犯肺配行间、鱼际;肺阴亏耗配膏肓;痰中带血配孔最。

操作:针刺太渊穴注意避开桡动脉,肺俞穴不可直刺、深刺,以免伤及内脏;其他腧穴常规刺。外感咳嗽针用泻法,肺俞可配闪罐,每日治疗1?2次;内伤咳嗽针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方义:咳嗽病位主要在肺,肺俞为肺气所注之处,位邻肺脏,可调理肺脏气机,使其清肃有权,该穴泻之宣肺、补之益肺,无论虚实及外感内伤的咳嗽,均可使用;列缺为手太阴经的络穴,合谷为手阳明经的原穴,二穴原络相配,表里相应,可疏风祛邪,宣肺止咳;中府为肺的募穴,与肺俞相配为俞募配穴法,可调肺止咳;太渊为肺之原穴,本脏真气所注,可肃理肺气;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可疏肝健脾,使肝脾共调,肺气肃降,痰清咳平。

2.其他治疗

(1)皮肤针:取项后、背部第1胸椎至第2腰椎两侧足太阳膀胱经,颈前喉结两侧足阳明胃经。外感咳嗽者叩至皮肤隐隐出血,每日1?2次;内伤咳嗽者叩至皮肤潮红,每日或隔日1次。

(2)拔罐:取肺俞、风门、大椎。适用于外感咳嗽。

1.针灸对本病发作期或初发期疗效较满意。若出现高热、咯吐脓痰、胸闷喘促气短等重症时,应采用综合治疗措施。

2.内伤咳嗽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应坚持长期治疗。急性发作时宜标本兼顾;缓解期需从调整肺、脾、肝等脏功能入手,重在治本。

3.戒烟对本病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中医针灸、方药免费学习,请加,注明“学习中医”,邀您入群。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odm.com//mjccwh/2458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