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蒲黄合五灵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

2、当归合川芎,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3、高良姜合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

4、玄胡合金铃子,名金铃子散,能治腹痛。

5、吴茱萸合黄连名左金丸,能平肝制酸。

6、肉桂合黄连,名交泰丸,治心肾不交。

7、女贞子合旱莲草,名二至丸,能补肾阴。

8、半夏合硫黄,名半硫丸,治虚冷便秘。

9、知母合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热。

10、破故纸合肉蔻,名二神丸,止脾肾寒泻。

11、木香合黄连,名香连丸,治红白痢疾。

12、枳实合白术,名枳术丸,能健脾消痞。

13、芡实合金樱子,名水陆二仙丹,止遗精。

14、黄柏合苍术,名二妙散,治湿热成痿。

15、枸杞合菊花,能明目。

16、生姜合红枣,能调和营卫〈气血〉。

17、赤石脂合禹余粮,能涩大肠。

18、半夏合黄连,能宽胸止呕,化痰浊郁结。

19、柴胡和黄芩,能清肝胆热。

20、桑叶合菊花,能清头风热。

21、柴胡合白芍,能疏肝和肝。

22、附子合肉桂,能温下元。

23、黄柏合知母,能清下焦湿热。

24、桑白皮合地骨皮,能清泻肺热。

25、丁香合柿蒂,能止呃逆。

26、鳖甲合青蒿,能滋阴退骨蒸潮热。

27、杏仁合贝母,能化痰止咳。

28、山药合扁豆,能补脾止泻。

29、木香合槟榔,能理气止痛。

30、杜仲合续断,治腰膝酸痛。

31、半夏合陈皮,能化湿痰。

32、升麻合柴胡,能提升中气下陷。

33、常山合草果,能治疟疾。

34、葱白合豆豉,名葱豉汤,能通阳发汗。

35、枳实合竹茹,能和胃止呕。

36、党参合花粉,名参花散,治久嗽气喘。

37、茯神木合乳香,名神香散,治筋挛疼痛。

38、甘草合绿豆,能解百毒。

39、黄耆合当归,名补血汤,治贫血及产后无乳。

40、白芍合甘草,名芍药甘草汤,治拘挛腹痛。

41、川芎合土茯苓,治肝郁头痛。

42、川芎合生石膏,名郁梁丸,治实热上逆头痛。

43、台乌合益智仁、名缩泉丸,治小便频数遗尿。

44、香附合黄连,名香连丹,治火郁胸满痛。

45、葵子和砂仁,治乳痈。

46、杏仁合小茴香,治疝气冲逆作痛。

47、槟榔合南瓜子,治绦虫。

48、甘草合桔梗,名桔梗汤,治肺痈咳嗽,痰中有脓。

49、生姜合陈皮,治呕吐不止。

50、生姜合竹茹,治呃逆不止。

51、荆芥合白矾,名三癇丸,治小儿惊风及癇证。

52、荆芥合槐花,名槐荆丸,治痔漏。

53、槐花合黄芩,治妇人崩漏。

54、侧柏叶合白芍,治妇人月经过多。

55、陈皮合藿香,名回生散,治霍乱吐泻。

56、厚朴合贝母,止咳嗽,开郁消食去胀。

57、蛤粉合青黛,名黛蛤散,治痰嗽面肿不寐,并小儿百日咳。

58、白矾合硫黄,治白癜风。

59、白矾合黄腊,名矾腊丸,治痈疽恶疮。

60、白矾合皂角、名稀涎散,治痰涎壅盛,中风气闭。

61、皂角合菖蒲,名皂荚散,治鼻寒不得喘息。

62、百合合冬花,名百花膏,治咳嗽痰中带血。

63、乌梅合川椒,名杀虫丸,治蛔虫,蛲虫。

64、赤小豆合当归,治大便下血。

65、血余炭合百草霜,治妇女崩漏。

66当归合白芷;治大便不通。

67白芷合酒炒黄芩;治感冒发热,眉棱骨痛。

68连翘合红枣;治过敏性紫癍。

69土茯苓合野菊花;能治丹毒。

70板蓝根合羌活;能治流感。

71大青叶合贯仲;预防流感。

72大青叶合黄豆;防治流脑和乙脑。

73黄连合木香;能治痢疾。

74龙胆合夏枯草;能治高血压。

75白花蛇舌草合白茅根;能治黄疸。

76甘草合赤芍;能治急性乳腺炎。

77紫草合茵陈;能治湿热黄疸。

78茵陈合败浆草;治急性黄疸肝炎。.79穿心莲合黄芩;治菌痢.肠炎及上呼吸道感染.皮肤.化脓性感染。

80制香附合黄荆子;行气调经,治月经不调。

81密蒙花合黄柏;治眼目翳障。

82青葙子合乌枣;治夜盲目翳。

83栀子合淡豆豉;治急性胆囊炎。

84黄柏合蒲公英;治细菌性痢疾。

85辛夷合藿香;治变应性鼻炎。

86柴胡合地骨皮;治口糜生疮。

87木贼合苍术;治目昏多泪。

88诀明子合夏枯草;能治高血压。

89甘遂合茴香;治疝气肿痛。

90甘遂合黑牵牛;治水肿腹满。

中药对药口诀

1.柴胡得黄芩则寒,附子得姜则热。

2.干姜得天花粉则治消渴。

3.羌活得川芎则止头痛。

4.川芎得天麻则止头眩。

5.香薷得白扁豆则消暑。

6.桑白皮得苏子则止喘

7.杏仁得五味子则止嗽。

8.防风得羌活则治诸风

9.苍术得羌活则止诸痛。

10.黄芩得连翘则解毒。

11.半夏得姜汁则回痰

12.贝母得瓜蒌则开结痰。

13.丁香得柿蒂、干姜则止呃

14.干姜得半夏则止呕。

15.枳实得黄连则能消心下痞

16.枳壳得桔梗则能使胸中宽。

17.白术得黄芩则安胎。

18.知母、黄柏得山栀子则降火

19.豆鼓得山栀则懊浓。

20.陈皮得白术则补脾。

21.附得苍术则开郁结。

22.人参得五味、麦冬则生肾水。

23.乌梅得干葛则消酒。

24.草果得山楂则消肉食

25.神曲得麦芽则能消食。

26.木香得姜汁则散气

27.乌梅得香附则顺气。

28.桔梗得升麻则开提血气。

29.乳香得没药则止诸痛

30.芥子得青皮则治胁痛。

31.砂仁得枳壳则宽中。

32.芍药得甘草则治腹痛

33.吴茱萸得良姜则亦止腹痛。

34.当归得生地则生血

35.姜汁得京墨则止血

36.红花得当归则治血

37.归尾得桃仁则破血。

38.黄芪得附子则补阳

39.知母、黄柏得当归则补阴。

40.泽泻得猪苓则能利水渗泻,得白术则能收湿。

41.大黄得芒硝则润下。

42.木香得槟榔则治后重。

43.紫苏配黄连得竹茹则能止呕吐。

44.蒲黄合五灵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

45.当归合川芎,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46.高良姜合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

47.玄胡合金铃子,名金铃子散,能治腹痛。

48.吴茱萸合黄连,名左金丸,能平肝制酸。

49.肉桂合黄连,名交泰丸,治心肾不交。

50.女贞子合旱莲草,名二至丸,能补肾阴。

51.半夏合硫黄,名半硫丸,治虚冷便秘。

52.知母合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热。

53.破故纸合肉蔻,名二神丸,止脾肾寒泻。

54.木香名黄连,名香连丸,治红白痢疾。

55.枳实合白术,名枳术丸,能健脾消痞。

56.芡实合金樱子,名水陆二仙丹,止遗精。

57.黄柏合苍术,名二妙散,治湿热成痿。

58.枸杞合菊花,能明目。

59.生姜合红枣,能调和营卫\uC气血。

60.赤石脂合禹余粮,能涩大肠。

61.半夏合黄连,能宽胸止呕,化痰浊郁结。

62.柴胡和黄芩,能清肝胆热。

63.桑叶合菊花,能清头风热。

64.柴胡合白芍,能疏肝和肝。

65.附子合肉桂,能温下元。

66.黄柏合知母,能清下焦湿热。

67.桑白皮合地骨皮,能清泻肺热。

68.丁香合柿蒂,能止呃逆。

69.鳖甲合青蒿,能滋阴退骨蒸潮热。

70.杏仁合贝母,能化痰止咳。

71.山药合扁豆,能补脾止泻。

72.木香合槟榔,能理气止痛。

73.杜仲合续断,治腰膝酸痛。

74.半夏合陈皮,能化湿痰。

75.升麻合柴胡,能提升中气下陷。

76.常山合草果,能治疟疾。

77.葱白合豆豉,名葱豉汤,能通阳发汗。

78.枳实合竹茹,能和胃止呕。

79.党参合花粉,名参花散,治久嗽气喘。

80.茯神木合乳香,名神香散,治筋挛疼痛。

81..甘草合绿豆,能解百毒。

82.黄耆合当归,名补血汤,治贫血及产后无乳。

83.白芍合甘草,名芍药甘草汤,治拘挛腹痛。

84.川芎合土茯苓,治肝郁头痛。

85.川芎合生石膏,名郁梁丸,治实热上逆头痛。

86.台乌合益智仁,名缩泉丸,治小便频数遗尿。

87.香附合黄连,名香连丹,治火郁胸满痛。

88.葵子和砂仁,治乳痈。

89.杏仁合小茴香,治疝气冲逆作痛。

90.槟榔合南瓜子,治绦虫。

91.甘草合桔梗,名桔梗汤,治肺痈咳嗽,痰中有脓。

92.生姜合陈皮,治呕吐不止。

93.生姜合竹茹,治呃逆不止。

94.荆芥合白矾,名三痫丸,治小儿惊风及痫证。

95.荆芥合槐花,名槐荆丸,治痔漏。

96.槐花合黄芩,治妇人崩漏。

97.侧柏叶合白芍,治妇人月经过多。

98.陈皮合藿香,名回生散,治霍乱吐泻。

99.厚朴合贝母,止咳嗽,开郁消食去胀。

.蛤粉合青黛,名黛蛤散,治痰嗽面肿不寐,并小儿百日咳。

.白矾合硫黄,治白癜风。

.白矾合黄腊,名矾腊丸,治痈疽恶疮。

.白矾合皂角,名稀涎散,治痰涎壅盛,中风气闭。

.皂角合菖蒲,名皂荚散,治鼻寒不得喘息。

.百合合冬花,名百花膏,治咳嗽痰中带血。

.乌梅合川椒,名杀虫丸,治蛔虫,蛲虫。

.赤小豆合当归,治大便下血。

.血余炭合百草霜,治妇女崩漏

.仙茅仙灵脾合成二仙散,补命火,兴阳事,配杜仲、续断等以温肾阳,助排卵

.蒲黄五灵脂即古方之失笑散,治一切瘀血腹痛

.龟甲鹿角霜阴阳和合通任督二脉

.三七血竭散瘀活血,消肿止痛止血,治淤血痛经,子宫内膜异位

.阿胶蒲黄琥珀养血止血,活血化瘀,治疗月经过多,崩漏等

.红藤败酱草薏苡仁清热解毒,散结消痈,活血排脓,治疗急慢性盆腔炎属湿热瘀滞

.杜仲续断菟丝子杜仲补肝肾,调冲任,续筋坚骨,治疗肝肾不足、冲任不固之胎动、胎漏!

中药绝配

一、麻黄桂技一风寒表实无汗证;

二、桂枝一白芍一风寒表虚有证;

三、麻黄一杏仁一风寒束肺喘咳气逆;

四、麻黄一石膏一风热咳喘;

五、柴胡一黄芩一少阳寒热往来(清肝胆热);

六、生葛一黄芩黄连一湿热泻痢初起;

七、石膏一知母一热病气分实热和热胃火热伤津证;

八、知母一黄柏一阴虚火旺;

九、知母一川贝一阴虚劳咳、肺燥咳嗽;

十、栀子一茵陈一湿热黄胆;

十一、黄连一吴茱萸一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返酸;

十二、黄连一木香一湿热泻痢腹痛、黑急后重;

十三、黄柏一苍术一湿热诸证、尤其下焦湿热;

十四、白薇一玉竹一阴虚外感;

十五、大黄一芒硝一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

十六、大黄一巴豆干姜一寒积便秘;

十七、独活一桑寄生一风湿和痹痛、腰膝酸软;

十八、苍术厚朴一陈皮一湿阻中焦或夹食积;

十九、滑石一甘草一暑热烦渴!

二十、附子一干姜一亡阳欲脱及中虚寒盛;

二十一、附子麻黄、细辛一阳虚外感;

二十二、丁香一柿蒂一虚寒呕逆;

二十三、高良姜一香附一寒凝气滞、肝气犯胃之胃脘胀痛;

二十四、橘皮一半夏一痰湿滞中客肺止咳喘;

二十五、枳实一白术一脾虚气滞夹积夹湿证;

二十六、川楝子一延胡索一血瘀气滞诸痛;

二十七、薤白一瓜篓一痰浊痹阻、胸阳不振之胸痹证;

二十八、蒲黄一五灵脂一血瘀胸胁、心腹诸痛及血瘀出血;

二十九,郁金一石昌蒲一痰火或湿热蒙弊清窍之神昏、癫痫、颠狂;

二十、旋复花一代赭石一气逆呕恶,喘息;

三十一、硃砂一磁石一烦燥不安、心悸失眠;

三十二、人参一附子一亡阳气脱;

三十三、人参一蛤蚧一肺肾两虚、动辄气喘;

三十四、人参、麦冬五味子一气阴两虚之口渴、多汗及消渴;

三十五、黄芪柴胡、升麻一中气下陷诸症;

三十六、甘草一白芍一脘腹或四肢拘急疼痛;

三十七、当归一黄芪一血虚或气血双亏。

《中药治病之绝配六十五对》

一、蒲黄一五灵脂一名失笑散一去瘀止痛、祛瘀胸胁、心腹诸痛、血瘀出血;

二、当归一川芎一名佛手散一行血活血;

三、高良姜一香附一名良附丸一止胃痛、寒凝气滞、肝气犯胃、胃脘胀痛;

四、玄胡一金鈴子一名金铃散一腹痛;

五、吳茱萸一黄连一名左金丸一平肝酸、肝火犯胃、湿热中阻、呕吐反酸;

六、肉桂一黄连一名交泰丸一心肾不交

七、女贞子一旱莲草一名二至丸一补肾阴;

八,半夏一硫黄一名半碗丸一虚冷便秘;

九、知母一贝母一名二母散一清肺热;

十、破故纸一肉蔻一名二神丸一止脾胃寒泻;

十一、木香一黄连一名香连丸一紅白痢疾;

十二、枳实一白术一名枳术丸一健脾消痞、脾虚气滞夹湿;

十三、芡实一金樱子一名水陸二仙丹一止遗精;

十四、黄柏一苍术一名二妙散一湿热成痿;

十五、枸杞一菊花一明目;

十六、生姜一红枣一调和营卫《气血》

十七、赤石脂一禹余粮一涩大肠;

十八、半夏一黄连一宽胸止呕、化痰浊瘀结;

十九、柴胡一黄芩一清肝胆热;

二十、桑叶一菊花一清头风热、肺热;

二十一、柴胡一白芍一疏肝和肝;

二十二、附子一肉桂一温下元(肾);

二十三、黄柏一知母一清下焦湿热;

二十四、桑白皮一地骨皮一清泻肺热;

二十五、丁香一柿蒂一止呃逆;

二十六、鳖甲一青蒿一滋阴退骨蒸潮热;

二十七、杏仁一贝母一化痰止咳;

二十八、山药一扁豆一补脾止泻;

二十九、木香一槟榔一理气止痛;

三十、杜仲一续断一腰膝酸痛;

三十一、半夏一陈皮一化湿痰而滞中、宣肺止咳喘;

三十二、升麻一柴胡一提中气下陷;

三十三、常山一草果疟疾;

三十四、葱白一豆鼓一名葱鼓汤一通阳发汗;

三十五、枳实一竹茹一和胃止呕;

三十六、党参一花粉一名参花散一久咳气喘;

三十七、茯神术一乳香一`名神香散一筋挛疼痛;

三十八、川芎一土茯苓一肝郁头痛;

三十九。甘草一绿豆一解百毒;

四十、黄芪一当归一名补血汤一贫血、产后无乳、气血双亏;

四十一、白芍一甘草一名芍药甘草汤一拘挛腹痛、脘腹四肢拘急腹痛;

四十二、川芎一生石膏一名都梁丸一实热上逆头痛;

四十三、乌药一益智仁一名缩泉丸一小便数、遗尿、尿漏;

四十四、香附一黄连一名香连丹一火郁胸满痛;

四十五、葵子一砂仁一乳痈;

四十六,杏仁一小茴香一疝气冲逆作痛;

四十七、槟榔一南瓜子一绦虫;

四十八、甘草一桔梗一名桔梗汤一肺痈咳嗽、痰中有脓;

四十九、生姜一陈皮一止呕不止;

五十、生姜一竹茹一止呃逆不止;

五十一、荆芥一白矾一名三痫丸一小儿惊痫证;

五十二~荆芥一槐花一名槐丸一痔漏;

五十三、槐花一黄芩一妇人崩漏;

五十四、侧柏叶一白芍一妇人月经过多;

五十五、陈皮一藿香一名回生散一藿乱呕吐;

五十六、厚朴一贝母一止咳开郁、消食祛胀;

五十七、蛤粉一青黛一名黛蛤散一咳嗽面肿不寐并小儿百日咳;

五十八、白矾一硫黄一白癜风;

五十九、白矾一黄蜡一名矾蜡丸一痈阻?恶疮;

六十、白矾一皂角一名稀延散一痰涎壅盛;

六十一、皂角一菖蒲一名皂夹散一鼻寒(塞)不得喘息(气);

六十二、百合一冬花一名百花膏一咳嗽痰中带血;

六十三、乌梅一川椒一名杀虫丸一蛔虫、绕虫;

六十四、赤小豆一当归一大便下血;

六十五、血余碳一百草霜一妇女崩漏。

以上有八对重书,故九十四药对。丨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源于网络,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注:本平台所有内容仅为中医公益性分享,内容仅供参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odm.com//mjccys/223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