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支气管扩张专科治疗医院 >> 支气管扩张症状 >> 同呼吸共使命丨千余专家医生聚焦呼吸疾病
导读
呼吸疾病是指病变在呼吸系统的疾病,包括慢阻肺、哮喘、肺癌、间质性肺疾病等。我国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率及疾病负担均位居前列。然而,现阶段我国呼吸疾病的诊疗还面临很多问题,提升我国呼吸疾病治疗水平势在必行。5月12日,勃林格殷格翰呼吸论坛暨第四届BI肺健康高峰论坛在大连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会议汇聚了来自呼吸内科、肿瘤科、儿科、外科等多科室的千余名专家,共同探讨呼吸疾病诊治的难题,推动我国呼吸疾病诊疗水平的提升。
同呼吸共使命:慢性呼吸疾病的防治形势严峻
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是一种危害极为严重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近年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逐年增高。我国著名呼吸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指出:目前,我们面临着慢阻肺和哮喘疾病的沉重负担,全国慢阻肺患病人数已近1亿,慢性呼吸疾病的防治形势十分严峻。以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为例,慢性病的管理需从疾病早期着手,防病胜于治病,早治优于晚治,早期干预是慢性疾病管理模式的必然趋势。
钟南山院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中国工程院王辰院士指出:年中国因慢阻肺死亡人数达87.63万,位居我国各单病种死亡人数第三位(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在所有慢阻肺患者中,近九成此前没有得到明确诊断,慢阻肺的防治已十分迫切,我们应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升社会对慢阻肺认识程度,依照国务院《“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将肺功能检测纳入常规体检。同时控烟工作仍是慢性呼吸疾病防控的重中之重,需要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和奋斗。
王辰院士
慢阻肺:依据指南建议,规范慢阻肺诊疗
约1亿的慢阻肺患病人数,已与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数「平起平坐」,然而目前慢阻肺管理现状却令人担忧,临床治疗不规范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摩德纳和雷焦艾米利亚大学呼吸内科LeonardoM.Fabbri教授介绍了慢阻肺管理的经验,他指出依照GOLD指南对于慢阻肺严重程度做评估的重要性,以及强调支气管扩张剂仍旧是慢阻肺稳定期治疗的基石用药,唯有长效抗胆碱能药(LAMA)是所有分组患者首选的单药治疗药物;同时,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Tie-COPD研究结果指出对于早期慢阻肺患者,噻托溴铵(思力华?)能显著提高FEV1(最大呼气第一秒呼出的气量的容积),同时显著延缓FEV1的下降速率,并显著降低急性加重的风险。此外,LeonardoM.Fabbri教授还重点展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DYNAGITO?试验的数据,与单用噻托溴铵相比,噻托溴铵+奥达特罗治疗组减轻了慢阻肺症状和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并有效降低了中度至重度急性加重的发生率。
多学科聚焦慢性呼吸疾病治疗:权威指南很重要,吸入装置不可少
我国慢阻肺、哮喘患者吸入装置使用错误普遍存在,高达43%~70%,而这可能增加急性加重的风险。伦敦帝国理工学院OmarSUsmani教授强调吸入装置是影响药物肺部沉积率的至关因素,并且与药物疗效和患者依从性密切相关,教授指出软雾吸入器能倍乐?具有四大优势:微细颗粒比例高、喷雾速度缓慢、喷雾持续时间长、口咽部沉积低。教授还呼吁要重视患者教育,加强吸入技术培训,提高使用正确率,从而改善疾病控制。
喘息是学龄前儿童常见呼吸道症状,学龄前儿童反复喘息是远期哮喘和肺功能下降的风险因素。环境、基因和病毒感染是导致喘息发生的常见因素。在患病率逐年攀升的同时,我国儿童喘息/哮喘的控制水平并不理想。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医师鲍一笑教授指出:国内外权威指南一致推荐在中重度喘息/哮喘急性发作时,应联合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和异丙托溴铵。此外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申昆玲教授介绍道,异丙托溴铵是一种强效、选择性较高的M胆碱能受体拮抗剂,雾化吸入异丙托溴铵能快速缓解支气管收缩及其伴随的急性临床症状。联合应用异丙托溴铵可迅速和显著改善肺功能,减少儿童和成人急性严重哮喘的住院率,中重度患者获益更明显。
近年外科手术总量飞涨、并发症威胁日渐凸显。尤其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发生率高,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和临床负担,严重影响外科患者的术后康复。为了加速外科患者术后康复(ERAS),医院胸外科的赵珩教授介绍了PPCs相关的风险因素(慢阻肺、年龄60、手术时长、手术部位等)的评估方法,及介绍了目前证实有效的可以预防和减少PPCs的干预措施,如高危患者在术前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术中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在围手术期使用短效支气管扩张剂和祛痰药进行气道管理等。有效预防PPCs是加速外科患者康复的必经之路。
间质性肺疾病:创新药为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带来福音
与慢阻肺、哮喘、肺癌等常见的呼吸疾病相比,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被称为是「不是癌症的癌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我们对于这个疾病的认知还很缺乏,如何早期诊断是全球范围内面临的巨大挑战。中国医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徐作军教授指出,IPF确诊前需要排除多种形式的间质性肺疾病(ILD),与普通CT相比,高分辨CT(HRCT)具有更好的空间分辨率,能清晰地显示肺组织的细微结构,已成为临床最重要的诊断手段。
IPF会在肺部形成永久性的疤痕,导致缺氧并且肺功能不可逆性地持续衰退。国外有研究表明,近一半患者在确诊后的2~3年内死亡,5年生存率可低于30%,它的药物治疗选择非常有限。可喜的是,随着尼达尼布等治疗IPF的创新药面世,该疾病的治疗取得了重大突破,疾病进展可得到有效延缓。同济大医院呼吸科主任李惠萍教授介绍道,作为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尼达尼布同时作用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三个靶点,从而阻断IPF关键发病机制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转化,减缓IPF的疾病进展。此外,中国医院党委书记、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康健教授强调目前急需提高患者和医生对IPF的认识。无论IPF患者处于疾病的哪个时期,使用尼达尼布治疗都可取得良好的延缓疾病进展的效果,此外急性加重对于IPF患者是严重事件,已有资料表明,尼达尼布可减少IPF急性加重的频次,对于IPF的治疗有重要意义。一旦确诊为IPF后,无需观望等待,应尽早开始治疗。
为了帮助更多低收入的IPF患者得到规范、持续的抗纤维化治疗,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胡宁宁副秘书长与勃林格殷格翰公司代表,在与会专家的参与下,共同为「维系·深呼吸」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援助项目启动举行了仪式。
肺癌:靶向药物治疗更精准合理安排药物顺序是关键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精准治疗时代,如何选择适合的靶向药物成为了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odm.com//mjccby/24067.html